电影演员的产业化生存(下)
(2008-09-09 00:45:52)
标签:
娱乐 |
分类: 表演艺术! |
3、经纪公司演员
演员经纪公司的出现,和电影产业格局的巨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时期以降的电影生产,由原有的国有制片厂一专,转为民营公司占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电影从业人员,也打碎了大锅饭和铁饭碗,从旧有的固定于专门制片厂,转型为流动性极强的合同制,既有分流,又有重组,形成了今日多元化的人才组成格局。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演员经纪公司应运而生。
海外各国的艺术人才(非仅电影)普遍拥有自己的经纪人,经纪人所在公司实体既为经纪公司。在电影发达国家,一名创作者如不聘请经纪人,将无法获得工作机会,这是经纪人代理制度完善国家的产业规则。艺术创作者与经纪人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而是一种契约性合作关系,经纪人负责帮助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服务工作已经相关的财务、纳税、法律工作,并收取一定比例或者定额的佣金。经纪人制度是海外各国通行的成熟制度,也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行的制度,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中国的演员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演员经纪公司,主要包括橙天、华谊兄弟、海润、荣信达、鑫宝源、中视国际、君为、保利英龙、慈文东方、CAA等。如今,国内大部分重要的演员都和相应的经纪公司签约。
在新兴的经纪公司/经纪人模式和旧有的院团体制之间,存在着比较激烈的矛盾。由于体制的转变,许多演员本属于国有院团,后又签约于具体的经纪公司。他们的“所属权”,到底属于哪一方,成为越来越激烈的一种矛盾。国有院团的演员们,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隶属关系和户口关系都属于院团,享受着院团的工资、医疗、住房等待遇,无疑应服务于院团。但随着艺术创作领域中国有院团的大缩水,演员们的主要工作内容不再为所在院团服务,而是依照合同为其他单位、公司的具体项目服务,演员们和院团的关系纽带变得松懈起来。而经纪公司/经纪人应运而生,它们为演员提供的服务远远好于院团,演员们和经纪公司的关系也比院团密切得多,经过二十年的转化,大部分演员和经纪公司形成了密切和合作关系,而和原属院团疏远了许多。而许多新近毕业的年轻演员,干脆不再进入国有院团(国有院团近年也很少招收新人),直接成为个体演员或者签约经纪公司,形成了演员体制的新模式。
然而,由于电影产业本身的种种流弊,经纪公司在服务、培养演员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人才成长难觅规律性,使得演员和经纪公司两者都很难制定稳定的、高效率的成长计划,实现产业架构之内的发展进步。当电影演员成名成家的途径不再是他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德行和能力,而是普遍依靠产业边际的其他因素的时候,经纪公司,甚至演员本人,将不得不调整他们的成长计划,甚至故意制造一些骇人听闻的噱头,以达“搏出位”的效果。加入热门影片、合作成名人物,甚至暴露个人隐私、遭遇尴尬话题,都有可能使得一个演员脱颖而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设计,却总有不坏的效果。如今,这些噱头已经成为一些群体的日常操作内容,虽有大批公众痛斥之,但也有大批公众深爱之。在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出现这些景况,虽难以令人愉快,但也在意料之中。
4、群众演员/兼职演员
在好莱坞电影制度化的经纪公司体制中,所有的演员都拥有自己签约的经纪公司,并加入演员工会。每日获得一百美元的最低工资的群众演员和身价千万的国际巨星,履行工作职责的程序没有本质的区别。好莱坞的群众演员,大多接受过完整的专业训练,并且是职业/半职业演员,这是好莱坞强大电影生产力的保证之一。而在中国,群众演员的工作模式,则有很大的不同,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
群众演员的群体流动性极大,大多没有接受过基本的专业训练,由“群头”统领,参加许多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属于职业演员范畴,但却是一支非专业队伍。“群头”,无论属于某家经纪公司或者没有取得法人资格,都在事实上扮演着经纪人的角色。然而,这些“群头”的专业能力却参差不齐,很难满足高标准电影生产的要求。而中国的群众演员队伍,也很难在拍摄中真正提高水平,上升到专业演员的行列中。
再有一种特殊情况,兼职演员。在电影界存在少量情况特殊的演员,他们有自己专门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业绩不错,因为种种机缘巧合,也在一定时间中从事电影表演工作。演电影的同时,他们并没有离开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是兼职演员。这些兼职演员很多都有着辉煌的本职工作,个别人拥有的产业身家甚至比整个电影业还要多,但出于对电影的迷恋和种种其他原因,他们也都愿意成为电影演员的一分子。由于身份的特殊,他们很少与国有院团或经纪公司产生关系,而只为具体的影片工作。
三、电影演员的工作形态
由电影演员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演电影,只是电影演员工作的内容之一,甚至不是占据他们主要精力的工作。这是电影产业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中,中国演员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比过去和将来都多得多,不面对,不处理,就会下岗。因此,对于表演艺术本身的探究,并不能脱离这个具体的时代背景。而中国演员在表演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也都是这个时代病症的外在表现。
理想主义的艺术探究,必须生出现实主义的根,才能获得生命力。
1、摄制组工作
电影演员的最主要工作,应该是摄制组拍摄。由于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密切关系,对于演员来说,可以把拍摄影视剧看作一个整体。
摄制组工作是一种非常艰巨的劳动,对于从业者的体力、智力、精力的要求极高,演员同样如此,这是非专业人员很难揣测的一种事实。由于中国的影视剧拍摄绝大多数都在远远低于应有投资额度、远远高于应有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进行,从业人员常年均在超负荷工作。在这样的“血泪工厂”中,中国电影能够得以存续,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奇迹。外国工作人员参加中国影视剧拍摄,按照中方方式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多不堪重负,纷纷请辞,此种事件十数年间常见于报端。而中国创作者——包括演员——却在这样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维系了一个产业的生命,对于他们工作中的不足,似乎不应仅只简单地批判。
电影是一项产业,演员和其他诸多“员”一样,是技术工人群体的一部分,他们拥有的表演技术,一般简称为“演技”,和摄影、美术等其他技术工人一样,是服务于产业的劳动技能。在电影生产中,由于具体环境的恶劣,我们的终端产品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是具体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不完全是因为技术工人的劳动技能存在缺陷,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比如,你要在柯达5218胶片上获取一个优质的室内人物肖像镜头,最佳方案需要50K以上阿莱镝灯照明,但我们的资金能够支付的只有8K国产灯具的照明量,那么你就很难获得最优质的产品成果。作用于演员也是同理。比如,你需要一个角色跌落在泥水里的尴尬表情,最佳方案需要4小时的准备时间2小时的拍摄时间,外加15条的拍摄量。但我们的资金能够支持的只有1小时的准备+拍摄时间,3条的拍摄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员的表现不佳,根本的原因还要归结于产业的缺陷。而产业缺陷对于演员/表演艺术方方面面的损毁,还有很多。
中国电影和中国演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缺陷造成的因陋就简,这种因陋就简已经从权谋之计变成了例行公事,很多从业者早已麻木不仁。新的从业者,由于并不知晓健全的产业景况,便以为一切正是规则本身。客观地看,中国电影表演在多年内并未有什么良好表现,就是缘于产业本身的问题。在健全的产业架构中,每个从业者的能力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进步,电影演员和其他从业者一样都渴盼着这样的格局早日来临。
2、泛表演工作
实际上,电影演员的主要工作早已不完全是影视剧拍摄,他们获取名声和收入也并不完全依靠影视剧。这是一种有趣的现实。
演员们具体的工作形态,导致了他们对于电影的态度,以及他们在电影中展现出的表演成果。
电影演员所从事的其他行业,也都是电影业的一些边际行业,如今,这些行业和电影业一起,正在被一个新的大筐装起来。这个新筐的大名叫做:传媒创意产业。
电影演员参加的工作主要包括:
广告。这是令电影演员获得最多收入的工作。当电影演员获得一定知名度,并被相应的产品商、广告商和消费群体认知时,电影演员有机会接拍广告,获得收入。这些广告包括影视、平面等多种内容,投放平台从电影院线、大型商城、路牌广告到包装盒、车票背面,五花八门。演员通过广告获得的收入往往远高于拍摄影视剧的收入,但是,他们获得广告的机会,却是由于出演电影获得的名声。广告收入,可以视为出演电影的增值部分。
演出。电影演员参加演出也是工作的重要部分。这些演出包括几大种类。其一,是相关的戏剧、戏曲、舞蹈等演出,这是一个演员多栖性的表现。其二,是一些商业性的秀场演出,提供了演员和观众直面交流的机会,演员们最普遍的表演形式是唱歌,一般报酬丰厚。其三,是一些公益性活动,虽然报酬不多,但对于树立形象很有益处。
电视节目。参加电视节目录制,也是电影演员经常参加的工作。影视类节目自然是最为对口的栏目,而时尚类、新闻类、经济类、餐饮类、科技类等各种节目都会邀请电影演员参加,几乎每一个电影演员都参加过此类节目,对于自己了如指掌或者一无所知的事物评头论足,接受掌声,或者制造事端。电视栏目中的特殊形态,如《春节联欢晚会》,更是众多电影演员争相参加的重要节目。电视节目对于保持电影演员的知名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宣传推广活动。以往,一部电影的宣传推广只要多一些记者的报道即可完成。如今,宣传推广一部影片,方式五花八门,首映式、记者见面会、观众见面会、送电影到基层、签名售书等等,这些宣传推广活动,本身也成了电影演员的专业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图文与博客。报纸杂志上的图文,是电影演员的传统宣传途径之一。如今,这样的图文依旧在精彩了许多的报刊杂志上不断出现,虽然日渐离谱,但读者乐此不疲。在网络时代,非纸媒的图文平台——博客——成为了许多电影演员的新宠,自主发布信息,直接和公众交流,使得博客越来越受人欢迎。然而,博客迅速成为了商业化的工具,原先的心情小叙忽然变成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宣传推广,为了争取点击率,各种骇人听闻的说法漫天飞舞,袒胸露背的艳照招摇过市。演员们的这一部分新工作,迅速变成了庸俗的描摹,和沉渣泛起的种种怪事物相呼合,却也成为电影演员生活实实在在的一部分。
其他的表演工作形式,还在不断出现中。
3、电影演员的表演艺术
研究电影演员的表演艺术,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规定情境:电影产业的实际状况,电影拍摄的运转方式,演员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条件、指标、时长、强度、休息权,电影演员的薪酬情况,电影拍摄和其他工作的关联性等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某些主义之争,无论是电影观念的,或者表演艺术内部的,反倒退居其次,显得不那么重要。虽然在若干历史阶段,电影观念和理论本身的不成熟对于电影表演造成了损害,但真正能够决定表演艺术形态和水平的,还是电影产业本身。
从产业性角度来看,中国的电影业不是一个实力强大的产业,生产力水平尚低,从投资规模、人员配置、技术更新、营销渠道等各个产业性指标来看,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但中国电影的产量却严重过剩,人员、技术、设备资源稀释,导致更多的影片的生产材料配置情况更加恶劣。
作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电影演员的技术能力存在着显在的问题。专门的电影演员队伍并不存在,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更大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内部各分支产业打通口径的可喜之举——在电影、电视、戏剧、音乐等产业间形成了人员高度通用性——但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演员队伍的技术能力普遍存在缺陷。这种缺陷,是产业本身缺陷造成的,同时也构成了产业缺陷的一部分。
由于产业境况的窘迫,中国的电影演员们(专职的和兼职的),面临着几个主要的困难:严重超负荷劳动,劳动强度超过人类生理/心理极限;难以从主业上获取主要收入;难以在稳定成熟的电影类型创作中不断提升专门的表演技术;难以形成一支配置合理的电影演员队伍。
然而,在具体的困难面前,中国电影产业也形成了一种和演员专业技术有关却关系不大的秩序规则,这种规则使得技术能力存在缺陷的演员群体,依旧形成了一种准产业性的序列,被归入了一种金字塔结构,从而对应正在产业化进程中的电影生产要求。有些位置上的人员能力差强人意,有些位置上的人员弄错了技术类型,有些位置上的人员技战术观念落伍,有些位置上要请外援——但是电影产业——这场艰苦的比赛可以继续下去了。
我们可以要求一个电影演员按照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生活,并善良地认为这样的生活将提升他的表演艺术水平。但是在具体的处境面前,没有几个人能够按照理想主义的轨道前进,因为现实根本不允许这种轨道存在。理想主义本身,似乎也违背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电影演员存在的问题,相较于其他创作岗位的问题,既不突出也不轻微,整个产业的大局,决定了各个细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而电影演员的问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更容易为人所关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产业的其他缺陷。
事实上,电影演员们所面对的一切,和他们的前辈们,那些“优”、“俳”、“伶”、“倡”、“伎”、“戏子”所面对的景况,从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每一个时代中试图用自己的身心为同胞书写心灵史的灵魂,大多是孤独和痛苦的。即使方舟被命名为产业,旗号上书写着电影,这风流依旧总被雨打风吹去。
我们可以在每一部电影的每一位演员的表演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看出其原因之所在。这便是身处电影产业中的电影演员工作的必然结果,每一个演员都不是尼采所谓的超人,他们无法超越所处的世界,个体的成败得失,皆由产业这个“母体”从头并且最终决定。
本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08年第7期
电影演员的产业化生存(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52510100ax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