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幕:我们能记住什么?
(2008-08-09 01:35:39)
标签:
娱乐 |
分类: 奥林匹克行动 |
新文:《怎样让杨威露出笑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52510100akp6.html
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了。
几十亿人看了。
能记住什么?
对于这个开幕式,无数朋友看过三次彩排,他们为了荣誉,没有吝啬赞美之辞。他们的描绘,使我们对开幕式的期待,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苦心孤诣,其意可嘉。
然而,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开幕式文艺表演呢?
种种保密,种种探秘,种种揭秘,到头来,还是这样。
开幕式文艺表演的每一个节目,都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我们试图传播五千年灿烂文化。
击缶表演尚可。击缶,可参见《史记·赵世家》和《史记·廉蔺列传》中“渑池会”的情节,赵王被迫为秦王鼓瑟,继而蔺相如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瓦。于是,在许许多多中华传统乐器中,缶这样一种口小肚子大的乐器,登了大雅之堂。
小朋友领唱的歌曲还是不错的,有点“慢起手倒立”的境界,起的慢,但是后边的手倒立,似乎都没有跟上。
提线木偶是什么意思?如此重大的活动,为什么会出现十米外就看不清的提线木偶?实在是匪夷所思。整个下来,估计没有几个人看得清这些小小的提线木偶,也没有几个能够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果为了表现戏曲艺术,国内京剧等剧种的国宝级优秀演员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会不积极参加奥运会。为什么让这些艺术家当了观众,而不让他们代替提线木偶发挥自己的才华?
卷轴的创意不错,不过请注意,这种创意的新鲜度只能持续一分钟,超过一分钟就没法看了。然而,这卷轴却持续了很长时间。大部分时间内,场内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很难凭借肉眼弄明白卷轴上出现的是什么内容。
一个汉字“和”,活字印刷,这些就是中华文明的浓缩?
飞船出桨,创意不错,但是转播太差。一队队人走了许久,举着东西,半天了也搞不清是干什么的。此节核心形象是船,最具备冲击力的是:众多狭长的桨,拼成大船的一刹那——但是画面里没有看到。顺便说一句,电视转播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舍弃了许多精彩的画面,服从于一些次要的信息,其中还出现了不少技术失误。同行们,不是演练了上百遍了吗?(注:这里是指转播组,不是指辛苦的演员们)
小朋友画画,画出了什么呢?没看到啊。
天上飞的小朋友,还可以。
然而我们5000年中的那些辉煌呢?
洪荒年代,炎黄子孙们和自然抗争的奋战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些关山飞渡的英雄呢?
盛唐的盛世欢歌、海纳百川呢?
郑和下西洋的继往开来呢?
黄土高原上的雄壮腰鼓呢?(没必要回避的)
蒙古草原上的马头琴和长调呢?
西南各族的欢歌畅舞呢?
融会贯通的新城市文化呢?
5000年中华的体育传承呢?!
……
在开幕式上,最让人振奋的,还要数一万多运动员入场的气势。
特别是我们的队伍,当时便不断想起人间词话: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千余中华健儿,真真豪杰。
李宁飞天,早在预判中。只能是他。接下来的候选人,有郎平、许海峰、邓亚萍、刘长春之子刘院士等,但最终的选择,只能是在作为运动员、奥林匹克委员、企业家时都很成功的李宁。
圣火,点燃得,中规中矩。
焰火,非常精彩,许多年来,我们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大型活动中,已经充分检验了中华焰火表演的魅力。
不要把这开幕式的成败得失都归到张导头上,他只是承上启下的中间层而已。
重要的是,奥运就这样开幕了。
开幕式能够留下的一切印象,都比不得这两个月数十上百万外国人在北京等地的直观印象。
现在的中国: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百姓黔首安居乐业。
商场里货物充足,普通人吃鱼吃肉喝奶喝葡萄酒。
他们衣着光鲜,他们面色红润。
他们自得其乐,他们在街头巷陌岿然自安。
他们,享受着一个古老民族应该享受的富足生活。
事实,会让所有莫名的揣测和臆断,碎若齑粉。
我们的民族,已经获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第二次生存的机会。(套用加西亚·马尔克斯语)
我们不需要用特别的表现去证明什么。
我们的记忆中充满了渴望。
渴望之中,却又在不断地回溯记忆……
后记:
今天在天涯的聚焦奥运看到了许多精彩的照片,都是现场观众拍摄的,然而,这些画面都没有出现在昨晚的直播中。参阅了大量网友的评论,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转播组的转播,太差了,精彩的没拍下来。
比如说,LZ到现在也搞不清楚长卷上都有什么画面,大屏幕上都有什么图像,所有的观众都没看清楚。
张是导演,是晚会导演,转播应该不由他负责。因此,我们要思考转播组的工作能力了。这事有点意思,LZ看到的观众照片,都比转播得好。这事造成了艺术上的损失。
可看一眼
《奥运会开幕式不是张艺谋一个人的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