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为罗伯特•德•尼罗

(2008-06-04 23:32:54)
标签:

娱乐

分类: 表演艺术!

成为罗伯特•德•尼罗

“话说196070年代,美国旧好莱坞电影惨遭崩盘,大片无人过问,一批青年电影人获得机会,崭露头角。其中有个纽约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叫马丁,姓斯科塞斯,拉到了一笔小投资,拍摄他的长篇处女作《穷街陋巷》:一帮意大利后裔在纽约瞎混的故事。马丁到处找演员,一要戏好,二要意大利裔,三要稿酬低。找来找去,一个也没找到。这样的主儿,哪里去找?低成本电影,不管中国美国,没有容易的。总算有朋友介绍一个毫无名气的演员,马丁一看,其貌不扬,瘦骨嶙峋,倒是意大利面孔,客气了几句,开始试戏:给我来一段精神濒临于崩溃的状态吧。那小子闻言大惊,道:您给我两天时间,之后一溜烟跑了,弄得马丁目瞪口呆。两天后,那小子还真回来了,冲着马丁和摄影机动了起来,此时的他,面色灰暗,眼圈深陷,形容枯槁,神情迷离,跟活鬼没甚么区别。马丁见状大喜,喝道:兄弟,就你啦!闻言,那小子一下子昏倒在地上。马丁赶紧救醒,问:哥们,你哪的,演的这么好?那小子半死不活地说:我演员讲习所的。马丁一听,名校啊,快赶上苏联和中国的戏剧学院了,不得了!心下更加欢喜,又问:你怎么演得这么好?那小子说:没演,玩真的,两天没吃没喝没睡觉了,我们老师说的,想演得好就得玩真的。马丁大惊,忙问:你叫什么名字?那小子睁开了眼,有气无力地说:罗伯特·德·尼罗。”

这是给学生上课时经常讲的段子。说是段子,和事实却没有大的出入,只不过换了一种通俗些的表述。如今做老师不易,正统的嫌晦涩,理论的太玄妙,通俗的不靠谱,反正学生是什么都不信。可也怪,这段故事,却是人人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无数人立刻奔向北门音像店,淘德·尼罗碟去也。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美国电影被介绍进了中国,封闭了许久的中国观众和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遭到了强烈的冲击,纷纷奉其为偶像。当时引进的电影,为《出租汽车司机》、《克莱默夫妇》、《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最让人崩溃的演员有三个:罗伯特·德·尼罗、梅里尔·斯特里普、达斯汀·霍夫曼。反观当时各大小报刊杂志,中国演员和名人们最崇拜的外国演员,几乎都是这三个名字。偶尔加上高仓健——加阿兰·德龙的都容易被骂作俗气。

这就是罗伯特·德·尼罗的强大之处。

很难想象,德尼罗的能量从何处而来。

在《穷街陋巷》和《出租汽车司机》中,德·尼罗扮演了他最拿手的底层穷小子。虽然他多年来混迹于纽约意大利区的穷街陋巷,但是他在这两部电影中的表演却并非所谓本色流露,而是经过演员讲习所千锤百炼的“方法派”演技。“方法派”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移居美国的弟子李·斯特拉斯堡创立,继承、发展、简化了斯氏体系,50年代~今的一大批演技派演员皆出身于演员讲习所,如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杰克·尼科尔森、达斯廷·霍夫曼、阿尔·帕西诺、梅里尔·斯特里普等等。德·尼罗的演技别具一格,他的内外部技巧都极其娴熟,对于斯氏体系“从自我出发”和“形体动作方法”的掌握尤其出色,以至于许多人误以为德·尼罗并没有表演,而只是本色流露,这种不了解表演艺术和电影创作过程的误传一直延续至今。

在《教父》中,德·尼罗扮演了年轻的唐·科里昂。德·尼罗本人是意大利后裔,非常了解意大利人的生活,他在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意大利后裔,其他形象也尽量从他熟悉的意大利人身上寻找形象的种子。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科波拉努力寻求一种崭新的表现方法,从视听到表演莫不若此。他最大的幸运就是找到了一个优秀的演员团队。在《教父1》中,脱胎换骨的马龙·白兰度演出了一个经典的老年唐·科里昂,而在《教父2》中,初出茅庐的德·尼罗演出了一个青年的唐·科里昂,和白兰度相比毫不逊色。机会属于那些有水准的人,新好莱坞时期青年演员层出不穷,真正功成名就的却只有德·尼罗、阿尔·帕西诺、杰克·尼科尔森等数人,演员,比拼的还是实力。

德·尼罗又和老伙计马丁·斯科塞斯合作了影片《愤怒的公牛》、《纽约,纽约》、《喜剧之王》等。这两个从穷街陋巷走出来的意大利小子,合作了一生,创造出了一个“诞生在街头”的电影世界,世界电影史上,能够与其媲美的也就是亚历克·吉尼斯和大卫·里恩、三船敏郎和黑泽明这么几对演员/导演搭档。在老马丁的电影中,德·尼罗享受了创造了一种“自由”,全力以赴冲向极制,不留一点余地,寻找着每一种最为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过程和塑造人物的结果同样重要。为了拍摄《愤怒的公牛》,德·尼罗进行了长期的拳击训练,对于这件事一直存在一个误传:就是德·尼罗已经达到了进入美国拳坛二十强的水平。事实上,在拳击极其发达的美国,德·尼罗根本没有可能经过一年训练便成为二十强,这一说法是教练于德·尼罗的刻苦训练的一种褒扬之辞——即便如此,德·尼罗所付出的和做到的,都已经十分惊人了。其实,德·尼罗锤炼演技的关键绝招,就是“观察生活”和“排练”这两个老生常谈的环节,为什么德·尼罗成功了?因为他做得更好。

德·尼罗塑造的人物,往往混合了善良和邪恶,这两种水火不相容的性格,在他的人物身上总是能够形成一种对立统一,仿佛左右互搏之术般奇妙。德·尼罗主演了几位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赛尔乔·莱翁内的《美国往事》、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的《1900》、罗兰·约菲的《传道》,在这几部电影中,德·尼罗的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他也从这些和好莱坞电影气质不同的作品中吸取了创作的灵感,外部动作减少,心理动作增加,沉郁之下蕴含着巨大的激情,成功之中掩盖着无尽的痛苦……举一例:莱翁内是电影大师,但是德·尼罗是不可替代的形象:当老年面条回到纽约时,在车站他的面孔出现——替代了青年面条,那神情,那沧桑,那疑惑,那忧伤……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替代德·尼罗的表演。

《铁面无私》又是德·尼罗表演的一个经典。这部影片的主角是凯文·科斯特纳、肖恩·康纳利等扮演的执法官,德·尼罗扮演的是配角黑帮头子卡彭,基本只在影片头尾出现。要了换作了其他演员,恐怕就真成了给布莱恩·德·帕尔马导演一面子的行活。但是扮演卡彭的是德·尼罗。虽然科斯特纳、康纳利等皆为硬手,戏份也比德·尼罗多得多,但是这个戏疯子偏偏就压过了一群影帝:影片开篇卡彭躺在地毯上志得意满的独白,收官处法庭审判卡彭的嚣张跋扈以及被判有罪之后的狂躁,都已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什么叫大演员?德·尼罗在《铁面无私》中的表演就是标准答案。

深沉的时间太长,德·尼罗又要施展一下他的喜剧天份。《午夜狂奔》不是个大制作,却给演员提供施展空间的电影。德·尼罗扮演的私家侦探,透着一股见利忘义的庸俗劲,却又是那样的亲切可爱。德·尼罗不仅仅捕捉到独特的外部形象感,更施展他一贯的组织细节的技巧,利用偷证件、喝咖啡、做“测试”这些随处可见的日常行动,塑造出一个令人叫绝的形象。当影片发展到后期高潮时,德·尼罗开始为是否放掉追踪对象而犹豫,那种可爱的小人物的种种小算计举动,令人忍俊不住,回味悠长。

《恐惧角》是德·尼罗和老马丁合作的诸多影片之一,德·尼罗扮演一名变态报复狂,他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出色。这部影片中最有趣的一幕,是即将实施恐怖报复的主人公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电影,泣泪横流的黑幽场面。这种处理震撼了许多影人,并纷纷在自己的影片中效仿,在中国就有不止一个版本。德·尼罗在许多影片中的表演处理方法都被中国影人效仿过,不知道你能找出多少。

老马丁的《赌场》和麦克尔·曼的《盗火线》让年过半百的德·尼罗重又回到了黑帮大哥的位置上。经过岁月的积淀,德·尼罗的演技如入化境,进入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赌场》是一部视听风格十分独特的影片,剪辑节奏极快,老马丁的电影策略非常明显:让几个好演员撑住戏,自己大玩形式。德·尼罗是那种遇到硬仗就兴奋的家伙,在这部影片中酣畅淋漓地过了一把瘾,也助老马丁更上一层楼。《盗火线》也是一部视听风格独特的影片,镜头转换慢得一塌糊涂,经常拍摄固定长镜头,全靠这群好演员在画里撑起情节、节奏、运动,又是德·尼罗等优秀演员,保驾护航完成了麦克尔·曼的艺术探索。

《沉睡者》中的德·尼罗是个标准配角,一个上庭做伪证的正义神父。全片中最传神的一笔,是德·尼罗倾听主人公之一倾诉四兄弟进入孤儿院之后,遭遇到种种非人的苦难。如果是其他演员,导演不免要使用种种视听处理手法,推、摇、移、叠、变换光线……可这里的演员是德·尼罗,对着他,什么处理都不用,拍上几分钟近景,就一百分了。德·尼罗在倾听的过程中,那巨大的震惊、真挚的痛苦、悲哀的怜悯、复仇的渴望,纤毫毕现,动人至深。玩灯玩轨玩炮,哪里比得过德·尼罗的真功夫?许多人虚妄地认为演员就是活道具,但是德·尼罗给出了一个相反的答案:找到一个象他那样的演员,之后,做大导演去吧。

列举了这么多优秀作品,尚未论及《坠入情网》、《好家伙》、《苏醒》、《老大靠边站》、《拜见岳父大人》等许多作品,德·尼罗在这些影片中的表演,同样极其出色。每当一个年轻的影人雄心勃勃地向着表演艺术的大山发起冲锋时,却总是发现,面前横亘着一座高峰——罗伯特·德·尼罗。

无法超越,怎么办?

那么,就成为罗伯特·德·尼罗吧。

 

本文发表于《大众电影》2008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