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逃
奈丽·萨克斯
逃亡
盛大的迎接
在途中——
裹一条
风的头巾
脚在祈祷的沙中
沙从未说过阿门
因为他必须
从鱼鳍到翅膀
向着远方——
病蝴蝶
很快又见到海——
这一块琥珀
刻着苍蝇的痕迹
又交到我的手中——
我以世界的变迁
作我的故乡——
1991年,同学庄宇新(后来的《爱情的牙齿》导演)向我推荐了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丽·萨克斯的名诗《逃亡》。当时对诗中的含义理解并不深,然而,那些美妙空灵的诗句,如“祈祷的沙”、“从鱼鳍到翅膀”、“病蝴蝶”、“又见到海”,却一直伴随着我,在每一个新的年度里增添着新的含义。最爱的一句,自然是“我以世界的变迁作我的故乡——”。
奈丽·萨克斯,1891~1970,女,德国犹太人,(也算是我的“柏林老乡”了)在纳粹迫害年代逃离德国,入籍瑞典,一生诗作颇多,另有剧作《以利》和小说《圣马可的鸽子》等。
最近发现一位朋友喜欢做诗,盘桓之余,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三首诗:奈丽·萨克斯的《逃亡》,T.S.艾略特的《荒原》,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如今早已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却也还没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既然脚仍在祈祷的沙中,那就不要早说阿门,努力去“又见到海”吧。
也愿和这位朋友一起遨游诗的世界——
前一篇:圣火仪式就是一场希腊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