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娱乐 |
分类: 孩子王 |
时近二月底,北京各艺术院校表演系招生工作都已经展开。其中有的初试结束,有的复试已经开始。然而,2008年的表演系招生,却是不折不扣遭遇了一场“雪灾”。
何为雪灾?就是,报名人数比往年大幅度下降,考生少了很多。
北京电影学院08年报考表演系3500人,比其往年减少了将近50%。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考区报考1500人,比往年减少了20%多;外地五个考区报考约1500人,与往年持平。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考试还没有开始,按照往年惯例考生人数基本和电影学院持平,如此算来也有不小的下降。
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直线下跌,为何出现了这样的“拐点”?
首先,是南方雪灾影响。雪灾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社会生活,不少考生无法赴北京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部分省份组织省内的艺术资格考试,不参加并通过这样的考试,获得参加“艺考”的资格,就不能到北京参加中央院校的考试。这种考试淘汰了一部分考生,同时由于时间重叠,使得一部分考生无法参加中央院校的考试。
对于艺术资格考试,初衷本来应该是积极的,在省内进行选拔,可以筛掉一部分不具备基本条件的考生,减少中央院校的考试压力。然而,这种省内选拔也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假如省内选拔针对省内院校起作用,没有大的问题。但是省内选拔将直接决定中央院校的人才选择。省内考试和中央院校有管理关系吗?省内考试接受中央院校的指导和监督吗?如果不是,省内考试将如何和中央院校的考试衔接?省内考试会不会因标准的不同刷掉中央院校需要的人才?假如差不多的都可以通过省内考试,那么组织这样的考试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考生到北京参加考试,如果能够进入三试,前后差不多要用半个月的时间。假如报考多所院校,就要一个月。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数日的省内考试,对于许多高考的考生来说,多出来的数日就可能意味着放弃。
第三,应该是明星热降温,大批考生不再一头热地冲向表演系的大门。前几年,对于明星的各种报道新鲜出炉,勾惹起无数少男少女的梦想,纷纷报考表演系,报考人数如同股指一般,屡创新高。今来,对于演员的种种负面报道纷至沓来,什么潜规则、暗箱、大面积失业、北漂等等,造成了学生和家长对于演员工作的“警惕”,冷静了不少,报名人数也就进入了熊市。特别是那些基本不具备演员条件的学生,不再到表演系考场上撞一水,使得“无效报名”人数大减。
在此,再次纠正三个给人留下错误印象的说法,正确的情况是:
并非“漂亮”就能/才能考上表演系。
表演系中导演和著名演员的子女数量极少。
表演系中出身于“艺校”的学生只占一小部分。
虽有不少骂街吐脏水的,但举不出实例来,因为事实如上。
表演系考生报名人数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艺术类考生的减少,以电影学院的情况为例,表演系报名人数虽然减少了近50%,整个学院各专业的报名人数仍就达到了13000人,比往年有所下降。换言之,减少的正是表演系减少的部分,其他系基本持平。而中国传媒大学因为在春节前赴外地五个考区招生,便利学生报考,总人数和往年基本持平,艺术类招生的整体格局没有发生变化。
然而,在各校老师的交流中,却得到这样一个信息,08年表演系考生的整体条件,比往年差了不少……03年因为非典,各院校研究生考试(复试)出现重大困难,造成这一届招生的许多问题。08年雪灾,假如各院校表演系招生又变成“小年”,那可真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
为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