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一、扫清射界。
一场小雨冲去了连日的热浪,也给华表奖的红地毯仪式带来了可能的困难,100把雨伞已经到位,这很可能是第一次打着雨伞走红地毯的盛典。我本人的战斗位置也转移到了凉棚之下,左右都是“之”字形红地毯,视野开阔,扫清了“射界”。下午四点半,小雨停了,雨伞下岗,天气格外凉爽,盛典正式开始。
二、冲击奥斯卡。
宁夏电影制片厂的《冯志远》是部好电影,朴实无华,沉稳有力。《冯志远》在北京的专家研讨会由我主持,导演杨洪涛、制片人庞洪都是我的好友。如今,他们准备送影片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奖,我把这个消息通过颁奖礼传播了出去。
三、军人新貌。
2007年我军换了新军装,在青岛金凤凰奖时已经见到了一些八一厂的同志穿着。这次华表奖,八一厂整队出阵,新军装格外精神。从明振江、韦廉、翟俊杰、王晓棠四位少将(很遗憾,没有看清楚马政委来没来),到刘星、刘继忠、赵晓明、岳红、韦韦等等一群老大哥、老大姐、小妹妹,甚是威风。其他军种,海军代表有王庆祥,可惜空政的高希希没穿军装来,不然就海陆空俱全了。
四、黎明和章子怡。
五、研究生同学们。
想当年,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是一个尴尬的角色,这是个电影界都知晓的秘密。如今,研究生们硕果累累,扬眉吐气了。在这次盛典上,我与许多研究生兄弟重逢。
俞钟,同班同学,因《香巴拉信使》获华表奖最佳影片奖。
陆川,下一级同学,《南京,南京》终于准备开机了。
金铁木,下一级同学,《圆明园》或华表奖最佳科教片奖。我劝他接着拍纪录片,拍他三部五部。
沈东,联合导演《太行山上》获华表奖最佳影片奖。
等等。
六、篮球队的兄弟们。
七、李冰冰的眼泪。
八、读手卡。
许多年轻的演员上台开奖或绍介新片,不足百字的稿子,居然要读手卡。这种现象遭到了众多电影人的批评。
九、我们的团队。
结束了,去吃饭。十个小时没吃饭了。陆老师,老唐,张小姐,小王,青松,蓦然回首,我们这个团队已经一起为中国电影的各大活动工作了许多年了。从金鸡百花到华表奖,从大学生电影节到电影人大联欢,从银川到三亚,从杭州到接下来的苏州、大连,多少事,都付风雨中。
十、一条短信。
回去了,给我的一位好友发了个短信。好友是老同学,曾经同过甘苦。如今,他是华语电影最著名的制片人之一。我们在盛典上谈了一些具体的创作计划,但到了此时我已急不可耐。虽然2007年已经拍摄了四部电影,但这只是——not yet。
我催促他我们的合作还要再快一点,最好明天就开始,他的回信令人满意,那只有一个字:好——后边是一个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