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從電影膠片發展看電影表演(研究生张曦笔记四)

(2007-03-28 23:44:50)
标签:

表演与胶片

    赵老师的《表演创作》课,每堂课所讨论的问题并非只针对单一的目标,而是从历史发展,创作实践,流行现象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所以每每总是不能在一篇课堂笔记中把所有值得思考的问题都谈清楚,不然缺失了哪个部分总会过意不去,这不,再补一篇:从电影胶片发展看电影表演。

    “我们先来谈谈电影胶片”。老赵顺手拿起讲桌上的彩色粉笔简单画了一个电影胶片构造图,基本如下图(不愧是学过戏剧导演,透视效果图还是挺娴熟的!)

    所谓电影胶片就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哑剧表演时代

    因为卤化银本身只对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线敏感,所以一开始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老赵就曾经见过,用这样的胶片做实验时,化妆师要把演员的轮廓面全部用蓝色勾出,拍出来的人才与正常一样)。

    直到1873年德国人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才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电影问世之处所用的这种正色胶片,黑白反差强烈,中间层次少,因为没有细腻的层次变化。所以演员表演趋向夸张的表现性行动,内心情感只能依靠外显的形体动作。

    后来,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1922年柯达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胶片。(拍摄黑白片所用的一般都是全色片)这种胶片从白到黑层次细腻,可以将演员面部的表情中细微的变化表现出来。从而为表演的内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

    此时的胶片充其量只能算是可以活动的照相底片,电影都长到30好几了,也没学会开口说话呢。电影演员需要依靠形体模糊的表意性代替言语。拍摄现场也没有今天所谓的“收声”。导演可以蹲在演员旁边大喊大叫:“眼睛睁大,再大点儿!”“咬嘴唇”!机械的指令使得演员主动的创作能力很难发挥,除非向卓别林那样编导演集于一身,否则演员只能在导演声嘶力竭的喊叫声中沦为“木偶”。那时候的电影演员才算是工具呐!

戏剧电影时代

    1926年,华纳兄弟采用了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诞生了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有声影片诞生!!由于有声电影对于演员声音的要求,使得一批非常优秀的戏剧演员涌入电影界,电影表演明显带有舞台表演的痕迹。同时也是因为现场录制要求安静,导演不能在边拍边喊了。于是对于演员自身创作素质的要求也使得话剧演员成为那时的主流。

彩色时代

    尽管全色片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灰色影调,远不能完成电影对于真实现实的描绘,色彩成了电影技术所要克服的又一个难题。历经特艺色的双色处理,三色印染。柯达公司于50年代,终于推出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风靡全球。在其带领下,电影表演为了能与色彩真实、自然的环境和谐统一,向生活化发展,银幕形象趋于现实当中的自然形态,以逼真再现。尽管由于电影类型的不同,电影表演多元化,但趋向逼真仍是创作主流。

    也就在这种纪实美学的追求影响下,以一些有独特美学追求的电影导演对演员的认识为理论基础,偏激的认为“电影不需要表演”——强调演员是一种“存在”而非“表演“。殊不知,此番“存在”不是使表演变得容易了,而是提出了很高的的要求,它需要 “隐藏技巧的技巧”,是电影表演更深层次的境界。

数字时代的虚拟表演

    时下,电影技术的迅猛发展更需要这种深层次技巧,当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数字电影完全摒弃电影胶片,电影摄影、剪辑和放映等全过程全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它不仅避免出现胶片的老化、褪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还以充分的像素稳定性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观众再也看不到如雨点般的划痕磨损。

    当数字技术可以为一切不可能提供可能的时候,却对演员提出了挑战。拍摄过程中,由于虚拟合成的要求越来越复杂,这使得演员要面对大量蓝幕,绿幕进行表演,无法获得真实景物的刺激,一切行动只能建立在演员丰富的想象力之上。同时为了后期合成能够天衣无缝,演员必须使在不同环境的所拍摄的两次表演完全一致,不但是空间位置,情感表达程度的一致,就连行动的幅度,节奏,交流视线也必须分毫不差。试举一例。《阿甘正传》中被阿甘救出的丹中尉,因为失去了双腿不愿苟活。银幕上实实在在的断肢令我们触目惊心。而其中中尉被护士抱走的镜头就是利用了数字技术。先拍一个病房的空镜,再拍一个护士抱走腿上过着蓝布的中尉,两个镜头合成。但演员要注意自己身体位置和中尉腿的位置,稍有差错合成就有问题。同时演员还要创造出强烈真实的角色情感。还有前一阵热映的《博物馆奇妙夜》中,保安员抓起夜间复活的小人国牛仔的一段戏。都是真人拍摄,那如何使一个手掌般大的牛仔与一个身高一米八的男演员出现在同一画面呢?这就要求两个演员分别在实景和蓝幕中拍摄,牛仔站在摄影棚里类似手状的硕大蓝色模型上,视线看向保安员实景拍摄时的视线角度,必须保证保安手与视线的高低和模型与牛仔看向的虚拟视线高低一致,这样才能在合成时是动作吻合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在注意技术合成的同时,演员还要完成角色情感、性格的塑造。

    见电影技术始终参与着演员表演,无论是电影表演发展过程中对表演的形态,还是电影表演创作过程中对表演的具体操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能因为技术参与表演,就抹杀了演员表演的职务。也许电影中表演的职能已经由演员表演和电影的其他视听手段共同实现了,但电影中演员的职务永远是表演,这是演员的“天赋人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