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生张曦的表演理论课笔记

(2007-03-18 00:25:47)
分类: 孩子王

重新認識戲劇表演與電影表演

按:张曦同学是老赵带的第一位电影表演研究生,这里是她的课堂笔记,我认为这应该是这堂课笔记的上半部分。

 

周五是赵宁宇老师的《表演创作》课,像来就放浪不羁,言语犀利的我的这个导师,一上来竟然问我们:戏剧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差异性!

呵呵,我心暗笑:赵老师不是让天涯和新浪上的每天追着他的博客叫嚷着“电影不需要表演”的那帮人给气糊涂了吧,竟然提这么……的问题。我们这帮电影学的研究生当然张口就答:电影分镜拍摄,戏剧连贯演出;电影需要镜头感,而戏剧需要舞台感。电影有微相表演……等等,洋洋洒洒有十条之多。老赵微微侧了侧头,瞟了一眼黑板上的“十大条”、缓缓地说“没有一个是对的!”

我就知道是他设的一个套,他才不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呢?可黑板上的有些可是好几本理论著作业已论证过的呀!死也要死个明白,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咱们一块研究研究

         电影分镜拍摄,戏剧连贯演出

电影也有一个镜头拍下来的,比如《绳索》、《俄罗斯方舟》。而话剧场与场之间,幕与幕之间也是断续的呀。你可能会说大部分的电影是分镜的,舞台上也有独幕剧,可是做学问就得较真儿,就想数学理论公式一样,既然有可以反证的例子,这个命题就不成立。

确实,《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不就是像电影剪辑一样把跨度很大的复杂时空揉在一起了吗:太平间里,“已经死去”的叶肖肖回忆身亡的场面,歌队戴上各种面具扮演车上乘客,于是时空即刻成了“事发的公共汽车”;……当他捂住刀伤,挣扎着下车后,歌队摘下面具,场景马上又变成了唐恬恬、柳风与叶肖肖共处的“太平间”。于是乎,“刑侦处”、“电话亭”、“商业局”、“歌厅”、“大街”、……时空在不停交叉剪辑,你能说舞台上的就是连贯的吗?

         电影有景别的差异,演员要有镜头感;戏剧单视点固定距离,要有舞台感

其实话剧舞台打破第四堵墙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残酷戏剧,阿尔托往往选一间车库、空地,工厂,使观众位于演出中心,被演员所包围,《颂西公爵》就是典型一例,以画作为背景,舞台是螺旋式回廊,让观众完全失去重心,并运用语言的咒语力量,配上慑人的音效,将观众卷入一个森然恐怖的漩涡之中。而在今天很多戏剧也依然在实践着这样的舞台观念,前不久老赵导演的《哭泣的拳头》就将舞台——拳击台置于剧场中央,观众位于四周。其中有一场戏就是演员埋伏在观众席中,随着剧情冲上舞台扭打一团,一时间让真正的观众都分不清是在演戏还是现实了。这还能说戏剧是单视点固定距离吗?

而随着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戏剧中表现性的舞台技巧淡化了,观众与演员距离的接近使得大嗓门,夸张的形体表现不见了。角色的表情、眼神甚至呼吸都近在眼旁.演员如同在电影的特写境头前进行微相表演。每一个细腻变化的表情和眼神以及动作细节,都必须由感觉生发并自然流露出来。

而对于演员在电影创作中受拍摄角度和景别大小的限制,这种情况在戏剧舞台上也有。比如演员要受光区的限制,导演给你一束固定光,你就必须站在光中,我们班原来拍片断时就有一个同学演着演着就出了光区,结果他后来演的啥观众全没看到,只听见黑暗中有人在激情的念着台词。《绝对信号》中为了表现黑子蜜蜂等人心灵上的挣扎,导演用一个暗场罩住整个舞台,一束紫色顶逆光勾勒人物的轮廓,追光直接打在人物丰富生动的脸上,这不就是“特写”嘛!

         电影是一次性记录在胶片上的,戏剧却可以重复

这样说不准确,电影确实是一次性的,可戏剧就不是吗?戏剧演出没有一场是完全一样的,这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是一个道理。

         电影表演受技术制约 戏剧不是

上面举的出光区的例子不就证明演员表演受光的限制吗?还有现在普遍使用的转台,升降……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都知道吧,多少个“威亚”在飘来飘去呀!

不过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最终的成品,它受诸多综合技术的限制,剪接、蒙太奇处理等,它最终只是以一个二维的影像呈现给观众。而戏剧中,演员的表演结果直接以真实的三维立体肉身呈现各观众。

谈了上面几点并不是说戏剧表演与电影表演就没有差异性了,我想因为其本身的生产特点不同,决定了电影演员只需要依靠记录在胶片上的那次演出就可以被观众所认识,而戏剧则是需要一场场不断的演出被观众所知。

还有以前也提出过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它一旦拍成便不能更改。而戏剧则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演员之间的不断磨合等等,日臻完善。其实我认为这也不是特别准确,通常一个镜头会拍上好几条的,演员可以根据导演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反馈修正自己的表演,而且有的电影还有“点映”啊。

随着电影进入数字化时代,演员表演越来越受到技术的限制,甚至有的时候帮助演员共同完成角色形象,比如:它改变了演员的肢体,使他从前一场的健全人变成了下一场的残疾人(《阿甘正传》中被阿甘救出的上校),《21世纪太空漫游》中有两个头可以自由旋转的星际总统。改变了演员的表情,《变相怪杰》中金凯利夸张生动的面部表演,《家有仙妻》中尼可基德曼会动的鼻子。数字技术还改变演员的整个肉身,《终结者》警察可以变成金属流的身体,《长毛狗》中主人公可以任意改变身体部分成为古代牧羊犬。这些在舞台上都是无法实现的。更不要说《骇客》中突然冒出无数个史密斯探员,让汉克斯一夜之间成为打败中国乒乓球的奥运冠军了。(《阿甘》)

上面的论述使我想到一个问题:电影表演中演员是否还是“三位一体”呢?(三位一体演员自身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工具、材料,又是创作成品。三者集于演员一身)上面提到的例子使得创作者是演员和数字技术人员,创作材料是演员和数据模型,创作成品是演员和数字技术完美结合而成的人物形象,是银幕上奇特的光影效果。所以电影和舞台上的表演相比已经不再是“三位一体”了。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念的迭新,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看待所有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有些理论已经几十年了,当电影戏剧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他们只能属于过去的年代,所以每天都应该以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后半部分的论述不知有无问题,还请老师多批评指正。http://blog.sina.com.cn/u/473181a1010007n8#commen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