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认识电影 |
13日的这一天,第二届青年导演电影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这是电影局牵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举办的一次学术活动,意在盘点2006年中国电影中青年导演的成绩。
会上集中研讨的是2006年青年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品代表,除了在威尼斯获奖的《三峡好人》、《马背上的法庭》,还有《爱情的牙齿》http://blog.sina.com.cn/u/48b45251010005nd#comment、《东京审判》、《鸡犬不宁》、《剃头匠》、《图雅的婚事》、《好奇害死猫》等等。
会议和其他的学术会议差不多,开场,发言,评论,鼓掌。但是这次会上有若干搞笑的或者令人鼓舞的信息,和大家分享。
镜头一:导演系主任田壮壮计算了一下参加展映影片的导演,其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但是却没有导演系的。于是,壮爷感慨了一番。接着谢飞老师又感慨了一番,导演系咋不出导演了?接下来便是本人发言,只好自报家门:我是导演系94研究生毕业的……一阵笑声,导演系毕业的导演在这个会上做了点评专家。之后就是连锁反应,发言的普遍要报一遍自己的“门派”,何可可是导演系98研究生,张晰是文学系研究生,刘杰是摄影系87班,王全安是表演系87班,高群书语出惊人:我是“业余导演”。张一白紧张之下,自报为中戏文学系80班,席间诸君议论纷纷,张有这么大岁数?
镜头二:一个电影学院的同学问出了一系列不太靠谱的问题,比如,她说“《好奇害死猫》这个电影的名字起得不好,看到最后,我也没看见“猫”啊?《爱情的牙齿》到最后我才发现“牙齿”啊”。只见电影学院一干老师眉头紧锁,估计新一轮教学改革需要开始了。
镜头三: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依旧激情四射,语出惊人:“商业片和艺术片就不要吵了,即使张不拍大片,那些投资也不会跑到艺术片哪里去,就算电影院里都是排档艺术片,也不会有和大片一样多的观众花70块去看。社会就这么残酷,社会就这么残酷,社会就这么残酷”。重复多次,一片笑声和掌声。
镜头四:议题忽然集中到电影该不该使用方言的问题上。两派观点针锋相对。史博公亮出了翔实的例证说明方言之必要,且模仿得惟妙惟肖。本人有个最脆的包袱没来及抖:“鉴于各院校表演系同学在大学四年毕业之后大部分依旧操各地方言,因此方言电影必然愈演愈烈。”这是个事实,我想哭。
镜头五:张会军院长说,凡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拍摄第一部电影,母校将不计报酬、不计条件的给予能够给予的最大支持。我们能力有限,但一定要帮好自己家的孩子!张老师和母校确实已经帮过许多孩子了。
张局的总结发言令人鼓舞。估计会有专门报道,就不再这里复述了。
参加学术会议是难得的集中会见老朋友的机会。大家都忙,只有在此类会议中才有机会齐齐聚首。有些几乎是一年来头一次见面。会议的规模出乎意料,由于去年的第一届因个人原因没能应邀出席,所以看到场面的盛大很是惊讶。参加会议的,有张宏森副局长,德高望重的郑洞天、谢飞老师,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老师,导演田壮壮、夏刚、侯克明,青年导演代表庄宇新、高群书、陈大明、哈斯朝鲁、王全安、刘君一、张一白、刘杰,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学者周星、张颐武、李迅、钟大丰、舒晓鸣、崔卫平、路海波、梁明等等,还有程青松、何可可等一干老友。这个非常OPEN的会议上还有上百位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本科生,气氛十分热烈。
本人的发言将专文发表在《当代电影》2007第二期。我提出了对于中国电影格局的一个很重要的认识,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