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莫言戏剧 |
请注意:作者--北方影武者,不是老赵
这里是中国实验戏剧的编年史。
“向开始致敬!
向结束致敬!
向沉默致敬!
向真话致敬!
向死去之后彻底死去的人致敬!
向现在活着永远活着的人致敬!
向无中生有致敬!
向反败为胜致敬!
向面对现实穿透生活的人致敬!
向两手空空粉碎规律的人致敬!
致敬,致敬,致敬!”
——题记
我喜欢google和百度这种东西,在你不仅孤单而且空虚的时候,可以任意填入一个词,看看搜寻出多少结果,就像在投币孔塞一个硬币进去,看看这台自动售货机能吐出什么东西来。
这一次,我填进去的词是“先锋戏剧”。
结果就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小时候的暑假作业,往往会有一两幅这样的图画,旁边写的是:“找一找,里面到底有多少常识性错误?”
这文字引自“博客中国”,作者韩晗,全文题目是《浅论经典力量的非单独性影响
》。真是个壮观的名字,让你不得不茫然又肃然。
也就这样想起了从前的时光,那些隔靴搔痒的论文和著述毕竟不能到达的时光。还有东棉花胡同39号,我们的戏剧学院,我们打发青春,误解生命以及贡献热忱的地方。虽然宿舍楼一再整修,爬山虎悄然褪去,校门也被改造成黄世仁家的黑漆大门,但是,该记得的,还是记得。
记得毕业的时候,想过要写一部小说,刻画四年的生活,一年一卷。第一卷叫《倦恋》,第二卷叫《比爱情还美好》,第三卷叫《恻恻清寒》,第四卷叫《名剧的儿女们》。自己喜欢的是第四卷的题目,觉得象是一部不见经传的苏联小说。
我们真的是名剧的儿女们吗?不知道。
但是我们确实曾经离舞台很近,离剧场很近。
《亨利四世》中,已入暮年的浪荡爵士福斯塔夫说:“我们一起听过午夜的钟声呢,夏禄爵士。”我喜欢这句话,一个挤眉弄眼的老爵士,说给一个乡村法官听,他们是会心的,他们知道这午夜的钟声,说的是哪一段青春。
最初考进戏剧学院的时候,我知道我会遭遇许多奇怪的瞬间,但是,1991年1月那个夜晚,学院的黑匣子剧场里,我还是被惊着了。台上五六个演员,刚才还狂躁的叱骂,跳到凳子上撕书,背《陋室铭》,这一刻不知道接了什么讯号,就僵在那里,僵在那里任时间流逝。观众开始窃窃私语,却不甘心退席。我不记得演出怎么继续下去的,那不重要了。演员在享受这一刻的停顿,挑衅的却也是充满魔力的停顿。
这出话剧叫《秃头歌女》,导演孟京辉,当时是我们学校导演系的研究生,成天在操场里踢球,还张罗着让所有人的跑动都更加积极。他是北京人。那个扯着嗓子背《陋室铭》的,叫戈大立,戏文八九的,多年以后成为风华正茂的戏剧制作人,与老孟合作至今。
这个本子是高行健翻译的,字里行间并没有那么鲁莽的挑衅之意,但是,老孟的版本就是这样排的,其实那时候排演的荒诞剧都有些走形,青春的气息有意无意的冲击着剧情,所以观众看到的不是沮丧和出神,不是失语和失忆,而是意气风发的书写着荒诞,百折不挠的排演着绝望。
《秃头歌女》的演员里,当时只留意过扮演马丁夫人的邹倚天,因为她在就读表演系之前就主演过影片《红衣少女》,算是表八八里有点名气的女孩。后来她演些中国霸王花之类的角色,后来出国求学,后来在凤凰卫视的职员表中,又见到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
其实在《秃头歌女》之前,孟京辉一伙就已经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了。那次是《送菜升降机》,写两个杀手闲极无聊等指令的故事,最后,指令来了,一个人遵命干掉了他的同伴。两个杀手分别是韩青,胡军,表八七的两个帅哥,后者是给实验戏剧扛了多年的长工,慢慢在《蓝宇》和《天龙八部》里红了。但《升降机》的上演是十五年前的一九九零年元月,同志恋情和金庸世界同样与先锋绝缘
,大家还是要规规矩矩演杀手,演那样一个杜琪峰可能会喜欢的故事。
这部戏的作者是哈罗德.品特,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编剧,今年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由于愤怒,由于抗议,由于这些我们已经疏远但理应尊敬的字眼。可是当初我没喜欢过他的剧本,尽管荒诞派剧作家里面,他的作品被搬上中国舞台的最多,一部小剧场的《情人》还曾经火遍大江南北,开启酒吧剧白领剧的纪元。
我要说的是《升降机》的结尾,胡军杀了韩青,指令就此完成,舞台就是命案现场。这时候从观众席冲上来一位,头上蒙着丝袜,像个银行窃贼,对着死尸拍了一张又一张——这位客串的就是日后的青年导演张扬。张扬咔嚓完了,舞台上就没什么事情发生了,因为——戏演完了。
问题是,没有人出来谢幕,观众也就不明究竟。他们只能等等人,鼓鼓掌,鼓鼓掌,等等人,最后纷纷散去,还悄悄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这时候,剧组那堆人,已经在后台开始庆祝演出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