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参加了乌甸尼斯影展,与金培达跑到伦敦待了几天,主要是去看伦敦的舞台剧。
金培达比我早一天到步,看了《捕鼠器》(The Mousetrap),那是侦探小说女皇阿嘉莎'克莉丝蒂(Agatha Christie)为庆祝女皇诞辰而写下的舞台剧,已经连续做了五十年。根据Peter的说法是有点闷,大概五十年前的推理剧,到了今日,看惯各种凶杀案的电影观众来说,可能是简单了一点。
第二天在等我来的时候,他在下午又再看了《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他说冗长得可怕,中场休息时,他正在吃着雪糕,旁边有两个年老的英国女士问他,是否欣赏这个表演,Peter礼貌地表示不错,那女士却笑着反问:「不错?你是说雪糕,还是那个表演?」
跟着我们到来,晚上一起看了《狮子王》(The Lion King),早已听闻《狮子王》的制作非常厉害,一开场,各式动物鱼贯上场,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问题是故事本身实在过分简单,所有情节都是成年人的预料之内,看了第一幕后,第二幕就再没有甚么戏法变出来,加上迪士尼对每一点都经过精密计算,以免流失任何观众,而选择了一种极度保守的表演手法。
第二晚看了《芝加哥》(Chicago),电影已经看过无数遍,第一幕跟电影大致相同,但第二幕开始则有不少变化,结局也有差异。两位女主角兼其他角色演员的唱功,实在无懈可击,但问题是场地太细,即使排舞师及导演扭尽六壬,仍是觉得好像大家临时屈就在一个小场地里,去表演一个大舞台剧般。有机会的话,想在纽约看,听说场地大点,空间变化可以更多。另外遗憾的是,我们去看的那场,大概是那位辩护律师放了假,于是找来一位黑人替代,可是我看惯了电影版内李察基尔(Richard Gere)的角色,内心深处总是认为这个角色,应该是一个中年白人才象样,突然换了人,我老是花时间在内心里调整,感觉便不太专心。
第三晚看了《坏女巫》(Wicked),那是一个绿野仙踪的外传,讲述南北女巫的形成,好像为金庸笔下的人物重新撰写前传一样,制作比《狮子王》更精采,我想成年观众会更适合,因为基本故事不会过分儿童化,虽然整体来说,都是荷里活主流电影的那种结构,但是在执行上也非常准确,我一面看,一面想起了电影《律政可人儿》(Legally Blonde)。
最后一晚看了风闻已久的《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演主角的那个小孩演得相当不俗,果然名不虚传,舞台虽然没有《坏女巫》那么大型,但是在心思和调度上,我个人却觉得胜一筹,这是我今次看过最好的一个舞台剧,但遗憾的是,Peter因工作关系早走一天,错过了这个精采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