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电影报社的关于电影《正。青春》美学评论

标签:
赵燕国彰正青春电影娱乐杂谈 |
《正·青春》
影片美学探讨
2010年10月,第六届“中美电影节”在位于好莱坞的美国导演家协会总部开幕。来自中国和美国的逾千名电影人、官员和各界名流盛装出席,共同见证了第六届中美电影节开幕式暨年度“金天使奖”颁奖典礼。电影《正·青春》的导演赵燕国彰出席并获得金天使杰出导演奖。
电影《正·青春》是导演赵燕国彰在2002年拍竣影片《恰同学少年》蛰伏了七年之后的又一部青春题材影片。而前一部电影即将上映时,恰逢“非典”肆虐,影片未能亮相银幕,影碟又遭盗版,可谓一波三折。好在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年都要播放故事片《恰同学少年》,影片剧作和构成上,与以往的国产片有所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口碑、反响俱佳。因此,不少观众一直在期待着赵导演新作品的问世。
电影《正·青春》是导演赵燕国彰历经三年精心制作后,于2010年10月在取得影片公映许可证后,他立即携片前往洛杉矶,一举夺得奖项,并受到中、美观众好评。导演采用了西方结构主义电影美学和中国戏曲美学相结合的方式,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绚丽的影像色彩描绘出一幅幅在急剧变革的中国当代社会中,生活在不同阶层的恰逢青春年华人物的众生相。
《正·青春》表达了创作者对于青春主题另类的真实描述,以往的中国主流文化对于青春从来都是不吝溢美之词。但《正·青春》以接近原生态的深刻描述,去直面正视身处在城市边缘化的正值青春年少的一群人,他们青春生命所面临的无助与迷茫、奋斗与彷徨。在屈辱、妥协、无奈的出卖与背叛中如何去坚守,坚守青春所赋予生命个体的尊严、激情与力量。
正如影片片名书法作者孟昭丽女士所言:
“没看过您的完成片,不太了解剧情,也只是听先生回来只言片语、零零散散的剧情介绍,串联起一个大概的思路-----一群有些自负、有些青涩的年轻人,他们不屑于父辈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一辈子不求闻达的人生态度。他们有着一飞冲天的梦想,但又缺乏认知社会、把脉社会的能力。当他们踏入社会的大门,就迷失了方向----。基于年轻人活泼好动、但又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我把“青”字上半部放倾斜,表现了灵动、俏皮但又有着张惶失措,东寻西撞的属性。下面“月”字又起到一个唯稳的作用,表现了最终归于平正。“正”字好比他们的长辈,正密切关注着他们---,下面一横的伸长,是承接中间的点,不使其突兀,而这一横的苍劲厚重,又表现了他们父辈的脊梁和承载力。“春”字同样是一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表现。整幅作品追求的是一种青春活力、自然、率性的基调。”由于时间紧迫,也只能凭我感觉、将我揣测的剧情带入作品之中。《正·青春》这个片名很好,我很喜欢。
前不久,媒体记者在观影后,纷纷评价:对于习惯了正常叙事的观众来说,《正·青春》着实有点无厘头。影片开始的基调是抒情的,似乎要向观众讲述一个充满感情且内容丰富的故事,片子中间猛然“提速”,几段突如其来的爆笑桥段打破了之前抒情的主旋律,这种转变令观众应接不暇。
但大凡观看过影片的人,不管他来自哪个文化层面,从事哪种工作,或者在哪个年龄段,都能感受到电影《正·青春》中似乎一定有你!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在何处。因为角色的职业设置只是一个符号,产生认同的是人性的共鸣。谁在生命中不曾被强迫?谁又在强迫下怎样艰难的不放弃自我?不仅如此,更因为《正·青春》中还有人对自己的想象,和人应该成为的人的样子。并且,影片探讨了个体如何实现想象的你的可能实现的方法,而且创作者保证赋予了影片足够的智商含量;因为《正·青春》的创作团队所希望做到的,那就是把观众作为智者!也许一些细心的观众在影片尾声的台词里不难发现,之前还通过斯娅为影片留下了一个巧妙的伏笔。剧中有这样一段剧情:陶冶无意间的言语伤害到斯娅,但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二人的情感之中,于是马上来到许多外来打工者居住的小街,喊着斯娅的名字,找她道歉。可能陶冶的呼喊影响了劳累一天将要入睡的人们,被劈头泼下一盆冷水,斯娅来到陶冶身边骂楼上人缺德,顿时引来小街两旁楼上所有窗里泼下的一盆盆水,配着《叫春》R&B曲的旋律,二人由开始的尴尬、愤怒之中的奔逃,逐渐演变成为南方泼水节似的欢乐,给人感觉到导演此处安排得别具匠心。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细腻,电影情节设置起伏跌宕,以接近微观细腻的笔触去触动在纸醉金迷的“都市陌生人”之间最敏感的精神良知。以后现代的电影艺术表现方式去发现当代中国在物质飞速发展的同时,那被远远抛在现代“都市人”脑后而其本来拥有的豁达与宽容、单纯与善良。
影片的摄影风格大胆到“诡异”, 既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质朴;又有好莱坞电影惯用的唯美与华丽;还有德国印象派影像风格的‘客串’,让你充分领略到后现代“天马行空”的创意抒怀;另外还有法国新浪漫派影像的委婉抒情,将充分满足你所有对“美好无处不在”的超现实想象……。多种影像风格相互映衬,制造了一场令人炫目的电影视觉盛宴。
另外好的电影艺术作品一定少不了其他兄弟艺术门类的介入,电影中一场行为艺术展示: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斯娅偶遇好友茜茜,二人亲热地搂抱,镜头推开,茜茜大声说:“什么?你要借钱?”瞬间人群四散、人影皆无,只留下斯娅站在空旷的广场中央。这时观众能感受到导演艺术表现手法的简练、准确以及任人均可会意的深刻;并从中越发的感受到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电影《正·青春》是值得一看的诚意静雅之作,也是让人不看一定有些许遗憾的电影佳作。
《正·青春》的风格正如网上影评人所说:给观影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在影片中不仅可以找到电影所应该具备的东西,属于电影之外的东西你也能够轻而易举的发现。东北二人转、小品、戏曲等各类艺术形式在这部电影作品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各种风格杂糅、嫁接、混搭在一起,表现得那样无厘头、令剧情扑朔迷离,有些情节甚至匪夷所思。
影片在色彩运用上,下足了功夫。因为采取板块式叙事结构,因此每一板块都重点突出了一种颜色,以丰富每场戏的视觉内涵。因此每帧画面都是经过精心渲染,舒服考究,全片画面质量经观片者看片均获得高度评价。
影片首尾字幕,都经过精心设计,如水波涟漪游来驶去。片尾一段字幕的出现,更使人感受到导演对观众的一种关怀和责任心。那就是剧中曾经秃头明装黑社会挂在房顶的一只白条猪,作为恐吓陶冶和阿刚的道具,结果把自己吓到了。字幕显示:“动物在片中未受虐待,道具猪是摄制组购买的食用品”。
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动效声音设计与构成,用最俗的话说叫大胆创新。电影音效放弃了真实环境生活的纷繁与嘈杂,以角色对当时环境声音的主观记忆,有选择的确定记忆环境中的悦耳音色,使之能更准确的表达人物当时的情绪,在技术上做超现实处理,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了京剧的锣、鼓板、铙钹、滴水、淌水、埙(乐器)、鸟鸣、梆子等等,从而使生活的动效有了音乐的特质,无限可能的拓展了电影的画外空间,片中人物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眼神的音乐的特质,更使人物的心理空间有了无限大的超灵感悟——即世间万物皆成音律、天籁音律起源于心;有时一种动效音响起,还赋予了些许幽默。
《正·青春》音乐的设计理念来自于西方歌剧,所有主人公皆有相对应的主题音乐,每段不同时空,又采用了不同时代的代表音乐,合理的丰富了电影音乐的类型空间,更使所有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另外R&B曲风的《叫春》的后现代说唱插曲,又是导演本人作词、作曲使影片浪漫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放荡不羁,同时显示出导演多面的才华;神似咏叹调一样深情的主题曲《缘分一场》真切感伤、让人荡气回肠。
导演在叙事手法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与《恰同学少年》A dream of youth除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外,更让人感觉后者更加娴熟、老到、新颖。笔者建议影片发行放映的同时不妨把《恰同学少年》A dream of youth作为姊妹片,让观众点映,给人品评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