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离去,悼念皮娜-鲍什!

标签:
情感纪录艺术赏析杂谈 |
昨夜,友云南电告皮娜-鲍什去世,震惊!深刻悼念大师陨落!
知道皮娜是在1997年,罗江涛从德国归来,在他家看了几本皮娜的画册,被这位女神悲伤凛冽的眼神吸引!然后观摩她的成名作《穆勒咖啡馆》我被皮娜略带恐惧的优雅打动,又被她肆意对抗什么的激烈舞态雷倒,从此对她产生热爱!
见到皮娜是在2006年,听说她在韩国演出《韩国印象》特意和大木赶到首尔江北的LG剧场观看。作品由她舞团的演员们全程演出。谢幕时,皮娜出现,一身黑色西装长裤,神态自在。那一刻LG剧场长时间掌声雷动!
后台见到她,说了一些英文单词拼凑起来的热爱她的话,她的眼神告诉我她一定似懂非懂。但她礼貌的微笑着,私下里的她眼神聪慧矫捷。
后来她来北京,在天桥剧场看《咖啡馆》和《春之祭》,现场的感觉强悍,我被她70年代编排的舞姿震翻!那晚,我很激动!
后来为什么没赶上她的讲课,想不起来了。
今天,纪念大师,斯人远去。选些图片纪念她的生平!
皮娜-鲍什,1940年生于德国的佐林根,少年起开始在福克旺舞蹈学校Folkwang School学习古典芭蕾和现代舞,19岁到纽约跟随约斯.林蒙林、保罗-泰勒等现代舞大师学习,1963年回到德国。
经过10年演员和编舞的创作实践,1973年开始,33岁的皮娜出任德国的乌帕塔尔舞剧院Tanztheater Wuppertal艺术总监和首席编导,从这时起,皮娜.鲍什开始“舞蹈剧场”想法的实现。
两年后,她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品《春之祭》创作的同名作品引起轰动,评论称之为“世界八十个《春之祭》版本中最为突出的”。
以后,皮娜继续沿着她的“舞蹈剧场”方式创作,《穆勒咖啡馆》、《贞洁的传说》、《蓝胡子》、《华尔兹》、《玛祖卡FOGO》、《康乃馨》、《1980》、《窗户清洗工》等都是她最有力量的作品,演出欧洲、美洲、及亚洲。对她最为形象的评价是“一个未被加冕的舞蹈女皇”。
皮娜的年龄该算是垂暮老人,但从杂志或网上看她的照片,依然是美丽的坚硬,雕刻的面庞,目光炯炯,和她作品的特征很接近:一个女孩在恐惧中作为祭品,奉献给赤裸强悍的男人(《春之祭》);一个盲女梦游般在堆满桌椅的咖啡馆摸索前行,男人在暗处窥视(《穆勒咖啡馆》)。
皮娜作品多是美丽柔弱在暴力和强权下无援无助,人世和生活也始终充满被迫和荒诞。皮娜-鲍什的一句简单的表白因此时常被热爱她的人引用:"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皮娜找到了"皮娜-鲍什式的舞台方式",这就是后来被评论家定为的"舞蹈剧场"(dance theater)。
在遥远广西,悼念大师,安详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