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社会学者关于大学抵制公路进校园的论坛

(2014-12-19 01:09:38)
标签:

杂谈

城市社会学者关于大学抵制公路进校园的论坛

南京大学汪毅博士的关于大学生抵制规划的讨论文字:公众参与主要内容之前在朋友圈发过。1.这次事件的过程反映了从“被操纵”到“安抚民意”的参与阶梯上升,虽然还是象征性参与层次,但是无疑还是进步了。2.知识分子对于民主的要求以及自媒体的强大力量都极大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话题,孟祥远教授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沈教授可以从传播学角度,王博士可以从城市规划角度要分析这个事件。 3、城市规划强调公众参与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判断,也是规划政策属性、公共属性的体现。4、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城市规划的社会化。5、城市规划不应该与不能再追求“宏大叙事”,而必须正视文化的多元性、族群的多样性和利益的复杂性。6、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规划师的工作从来就没有价值中立过。政治制度、利益、权力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去意识。7.1969年,Sherry Arnstein的市民参与阶梯理论讲公共参与分为8种层次:(1)操纵、(2)引导;这两个层次属于“无公众参与”。(3)告知、(4)咨询、(5)劝解;这三个层次属于“象征主义表面文章”。(6)合作、(7)授权、(8)公众控制,这三个层次属于“市民权利”。9.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必须有一定的权力,而这依赖于市民社会的发达和相应的政治体制基础。因此从“无公众参与”到“象征主义表面文章”很容易,但要到“市民权利”层面则难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