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从学校出来,穿行在长安街上,看着繁华的夜色,不禁想原来生活的五彩缤纷的,那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是一个成色呢。刚才是05级播音班的朗诵会,我在听着熟悉的小白杨嫉妒他们的青春和快乐的时候,更是在警惕地审视着这些洋溢着美丽和活力的少年少女们,我甚至在瞬间悲观地看到了以后他们的样子。莫非我们非得这样对待他们吗?记得佛洛依得乐队在他们的THE WALL中有一个镜头,孩子们在流水线的输送中被标准化了,被可怕地加工了。所以即便我行进在繁华的夜景中,心情却很坏。主持人面对的人,做的是人事,而播音面对的字,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不同。人是有差异的,可怕的是我们用技术的训练把差异消失掉了。主持人的成功在于被认同,让受众有共鸣。这并不是我们比受众先知先觉,而是人家就想听听你是怎么说的,然后会心的一笑。这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形:人家就知道你可能会这么说,但依然要听听你说。这是一种期待。就象马三立老先生的相声,都知道是什么内容,但还要听还会笑。雷同的外在形式里包裹的人的因素。似乎年轻的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在有意无意的忽视这一点。当沉浸在语言的快感中的时候,朗读者完全是在“自为”,可我们要做的是“为他”做到这一点,除了用人的元素去办到,别无他途。主持人这个职业是需要用全身心的终年的甚至是终身的去投入,其中的艰辛,是行外人难以想像的。太多的灯光和掌声蒙蔽了年轻人,当你把这些当作追逐的目标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你注定是出不来的了。前天晚上录完节目和白兄抽着烟聊天,他依然面临着困惑,如何创新,如何表达,如何丰富自己,如何突破自己,是他这个从业十多年的老人仍然要苦苦思索的课题。业内朋友们太需要沟通和交流,把大家的经验和教训共享,共同提炼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显的很迫切。我之所以说前面的话是想对学生们说,其实功夫是在实战中摔打出来的,不是在想象中臆造的。就象一部新车一定要跋山涉水,经过拉力赛才可能走进市场和寻常百姓家中一样。因此,学生们面对太多的真空,面对太多的伪课题。于是自足,自满,自得,然后就是。。。。。。什么时候能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压力巨大,殚精竭虑,也许就离成功不远了,至少是在路上了。我愿意和我年轻的朋友们共勉。每一个清晨起来,我会仪式感的抽一根烟,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开始了,我的时间和生命会和这一根烟一样燃烧掉,我该扑腾出什么样的云蒸霞蔚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