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州·萧关道上的千年古堡连云堡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
位置: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章村
年代:唐、清
级别:无
连云堡,为唐代泾州城西斥堠城,担负着泾州城防瞭望敌情,以示警戒的作用。据清《甘肃通志·卷十关梁》载:“泾州:连云堡,在州西,旧唐吐蕃传:贞元三年,攻连云堡,陷之。堡之三面颇峻峭,唯北面连原,以壕为固,泾州西要地也。”
关于连云堡最早的记载于《旧唐书·吐蕃传》载“(贞元三年九月)北攻连云堡,又陷。堡之三面颇峭峻,唯北面连原,以濠为固。贼自其北建抛楼七具,击堡中,堡中唯一井,投石俄而满焉。又飞梁架濠而过,苦攻之。堡将张明遂与其众男女千余口东向恸哭而降。泾州之西,唯有连云堡每侦候贼之进退,及是堡陷,泾州不敢启西门,西门外皆为贼境,樵苏殆绝,收刈禾稼,必布阵于野而收获之。获既失时,所得多空穗。于是泾人有饥忧焉。吐蕃驱掠连云堡之众及邠、泾编户逃窜山谷者,并牛畜万计,悉其众送至弹筝峡。自是泾、陇、邠等贼之所至,俘掠殆尽。是秋,数州人无积聚者,边将唯遣使表贺贼退而已。”另外在《新唐书·吐蕃传》载:"连云堡泾要地也,三垂峭绝,北据高埠,虏所进退,候火易通,既失之,城下即虏境,每蓺稼,必陈兵于野。" “(贞元)八年六月,吐蕃数千骑由青石岭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还,
及连云堡,守捉使唐朝臣遣兵出战,大将王进用死之。”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陕西七》载:“连云堡在州西界。宋祁曰:泾西要地也。三垂峭绝,北据高岸,〔敌兵〕进退,烽火易通。唐贞元三年,吐蕃陷连云堡,泾州恃堡为斥侯。连云既陷,西门不开,门外皆为敌境矣。四年,戍将刘昌始复筑之。”明万历通州彭大翼《山堂肆考》载:“连云堡:唐德宗贞元三年,吐蕃陷连云堡,泾西恃连云堡为斥堠,连云堡既陷,西门不开,门外皆为虏境,樵采路絶。”明嘉靖《平凉府志》载“(唐贞元三年)虏北攻泾州连云堡,堡险峻,吐蕃起高楼,陵堡飞石击城,城中皆哭,守将张明率众降。”明清时期的史料关于连云堡的记载,均来源于后晋开运二年赵莹主持编修的《旧唐书》和北宋仁宗嘉祐五年编修的《新唐书》。关于连云堡地望,均无详实的记载,都称之为泾州西。
连云堡的记载,出现是在吐蕃侵略大唐的战争中,吐蕃攻泾州时被多次提到。吐蕃攻打泾州的路线从史料记载来看主要有三,其一:从原州(固原)南下,由弹筝峡入渭州(平凉)安国镇,沿泾河一路东进至泾州;其二:从原州(固原)南下,由东山寨(彭阳县古城镇),经红河(彭阳县红河乡)入草峰塬(平凉草峰塬),沿小卢河、大卢河自青石岭东南下塬至潘原(小卢河、大卢河入泾河处),或从潘口下塬(泾川县潘口村),沿泾河一路东进至泾州;其三:自陇山南下,由儀州(华亭)、三乡关(华亭下关),经平戎川(黑河川)
、良原(灵台县)攻打泾州。线路一、二攻打泾州必经连云堡,唯有线路三和连云堡关系不大。关于三条线路在北宋太宗咸平时,知镇戎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李继和在修筑镇戎军城面奏朝廷时言道“有数路来寇:若自陇山下南去,则由三百堡入仪州制胜关;自瓦亭路南去,则由弹筝峡入渭州安国镇;自清石岭东南去,则由小卢、大卢、潘谷入潘原县;若至潘原而西则入渭州,东则入泾州;若自东石岭东公主泉南去,则由东山砦故彭阳城西并入原州;其余细路不可尽数。”(《宋史·列传李继和传》)。线路一、二在《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贞元三年九月)吐蕃驱掠连云堡之众及邠、泾编户逃窜山谷者,并牛畜万计,悉其众送至弹筝峡。”和《新唐书·吐蕃传》载: “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傍青石岭,三分其兵趋陇、汧阳间,连营数十里。”“(贞元)八年六月,吐蕃数千骑由青石岭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还,
及连云堡。”均有记载。
从新旧唐书记载来看,吐蕃通过线路一、二攻打泾州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地名“屯潘口,傍青石岭”。潘口,地名至今未变,因潘杨涧河入泾河而得名,即今泾川县花所镇潘口村。青石岭,有吕立君、宋钟鹏《青石岭考证》和陈淑娟、王怀宥《唐宋时期青石岭地望新考》对其地望进行了考证,具体位置有差异,但大体方向上是一致的。我认为前者可信度高,后者有些牵强。我认为青石岭的位置必临潘杨涧河,距离潘口不远。以此推断,连云堡位置位于泾州城西,潘口以东,泾河北岸这一区域。
连云堡志书中关于其形胜记载均非常详实,志书载连云堡“三面峭峻,唯北面连原,以濠为固。贼自其北建抛楼七具,击堡中,堡中唯一井,投石俄而满焉。又飞梁架濠而过,苦攻之。”2022年9月我和王怀宥博士沿泾河北岸进行了考察,在泾河北岸泾川西三十里的王村镇章村,发现一处连云堡花海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景点位于村后的小山上,因山上遍布野生紫荆花,每年四月紫荆花姹紫嫣红,花香绵延数十里。据山顶近代《重修秀林庙宇记》载,村后小山名叫秀林山,为唐代连云堡,宋代曰堡子山,清同治间造兵焚,后当地居民为避祸乱修葺堡寨。回乱时遭三日围城而不破,后在城内修建庙宇,文革时庙宇被毁,近年又再次重修庙宇于山巅。碑文记述来源于《泾川县志》,我查阅了清代以来《泾州志》《泾州乡土志》《泾州采访新志》以及93版《泾川县志》均未有记载,不知道碑记所述出此何志。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山势和志书记载并无差异,确实如此险要。“堡之三面颇峭峻,唯北面连原,以濠为固。贼自其北建抛楼七具,击堡中,堡中唯一井,投石俄而满焉。又飞梁架濠而过,苦攻之。”山顶南北长130米,东西最宽处不过30余米。东、西、南三面未发现有夯筑城墙,但有削土成崖的痕迹,南面半山处有单体一土坯垒砌的墙体,长约3米左右,应为山顶庙宇照壁。北面连塬,崭山为墙,设有北门,门外掘山为壕沟,直达山底。若要攻打此堡,唯有从北面攻去,别无他法。就其形胜而言,符合志书记载,但从考古角度来说,还尚缺乏证据。姑且信之。





连云堡的修筑时间没有相关史料记载,其和泾州城防,以及唐和突厥、吐蕃的战争是分不开的。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武德九年八月)甲戌,突厥颉利、突利寇泾州。”这是唐代关于突厥攻打泾州的最早记载,另外《资治通鉴》也有“(武德九年)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的记载。但此时是否已经修建有连云堡,并没有记载。关于唐代在泾州有明确记载修建营堡的有《旧唐书·马璘传》载“既至泾州,分建营堡,缮完战守之具,频破吐蕃****镇守凡八年,虽无拓境之功,而城堡获全,虏不敢犯。” 马璘在唐大历三年至十三年(768-778年)任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时修建营堡,据此推测,此次修建营堡有可能就包含连云堡。后经吐蕃数次攻陷焚毁,在“贞元四年(788年)春正月,甲辰,泾原刘昌复筑连云堡。”(《旧唐书·本紀卷十三》)。在其后的“贞元八年(792年)六月,吐蕃数千骑由青石岭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还, 及连云堡。” “(元和中)潜至镇,缮壁垒,积粟,构高屋偫兵,利而严。遂引师自原州逾硖石,取虏将一人,斥烽候,筑归化、潘原三垒。”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忠义列传》)王潜在唐宪宗元和中(806-820年)任泾原节度使修筑堡垒,并修筑斥堠城,加强泾州的防御。

至此,通过以上分析,连云堡作为古泾州城防的侦查预警堠城,一旦被攻陷,则泾州城防就失去了眼睛,其以西门户大开。其修筑时间下限为唐大历三年至十三年(768-778年),由时任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马璘修筑。后数次被吐蕃所毁,贞元四年(788年)春正月,宪宗元和中泾原节度使刘昌、王潜重修。北宋时期有可能沿用,清时土人修葺以避乱,后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