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陕西省宜川县寿峰乡薛家坪新村西南贺家沟
年代:北宋
级别:宜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壁(南壁):壁面中央为窟口,两侧壁面开龛造像。东侧壁面自上而下现存3龛造像,题记两方。西侧壁面自上而下现存2龛造像,题记两方。
东侧壁第一龛:圆拱形,宽26 cm、高35
cm、深6cm。龛内雕坐像1尊,仅存轮廓,通高33cm,从凿痕来看是被盗凿。左侧龛外浮雕一树状植物,下部浮雕一只昂首小鹿,口衔花枝
第二龛:位于南壁中层与东壁连接处,与东壁龛下部相连。圆拱形,宽22cm、高36cm、深4cm。龛内有造像1尊,头部残损,戴高冠帽,着宽袖长袍,袖手,倚坐,着鞋,像高27cm、座高9cm。
第三龛:舟形,宽44 cm、高74
cm、深5cm。龛内雕天王,头及右腿残,身着甲胄,项系巾带,腰穿抱肚,脚蹬战靴,右手举于胸前,左手拄锏支地,高60
cm、肩宽20 cm、肘宽30cm,锏长30cm。
西侧壁第一龛:舟形,宽40 cm、高60
cm、深5cm。龛内雕坐像,仅存轮廓,下部为工字型台座。
第二龛:舟形,宽48 cm、高73
cm、深6cm。龛内雕天王,头及上身左半部均残,装束与东壁龛的天王像一致,右手拄锏支地,高63cm,锏长32cm。
前壁共计发现题记4则,东西两侧各有2则题记。
题记T18:方首碑形题榜,下有莲座,左侧残损严重,残宽15、高18cm。楷书阴刻竖行,现存2行,文为:……張用和、妻郝/氏、男寒嬌。
题记T19:,左侧残,宽13、高26cm。阴刻楷书竖4行,文为(图14):……(發)(心)造空施主/五人等,狄文順、以[及]施主呂義、/延安府郝懷、張誠、男張用和,/長安青石介端、男介子用,同州金粉處(士)王琦,甲申九月十一(日)。
题记T20:残宽8
cm、高13cm。阴刻楷书竖行,现存2行,文为:……/尹共/善神一尊。
题记T21:宽8
cm、高18cm。阴刻楷书竖3行,文为:阿弥陁佛壹尊,/施主李溢、女大姐,/同修。
贺家沟佛爷洞石窟从现存题记可知,石窟开凿于北宋崇宁二年至三年之间。结合洞窟内21条题记内容,对于窟内造像题材有了一个明确判断,21条题记中除正壁题记4、题记5和题记7未找到对应题材造像外,其余7条题记都有相对应的造像。正壁题记4、题记5和题记7提到的“阿弥陀佛”、“下生佛”、“释迦牟尼佛”和7“阿难”,推测为正壁佛坛上供奉的圆雕造像,后被毁踪迹难寻,这种三佛题材在陕北宋金时期开凿的石窟中是比较常见的。贺家沟佛爷洞石窟造像主要有佛坛上的三佛(阿弥陀佛、释迦佛、弥勒佛)二弟子圆雕像和四壁的自在坐观音(附玄奘取经图像)、文殊、普賢、弥勒菩萨、地藏与天藏、十六罗汉、地狱十王、善神、阿弥陀佛等,内容丰富,这种组合的造像题材石窟在陕北比较少见,尤其是两壁的地狱十王浮雕是目前陕西、甘肃发现的唯一一处,十分珍贵。从题记内容来看,贺家沟佛爷洞石窟是由狄文顺等本地功德主、来自延安府的张用和等人以及来自白水的户小玉、庞氏等人共同出资兴建的。狄文顺题名见于T6、T9、T19等3则题记,T6中明确称之为“大施主”,T19中将其列在“发心造空施主五人”的第一位,可见狄文顺其人是该窟最大的功德主,另外题记显示功德主之间存在着亲戚关系。

另外题记中也提到了石窟开凿的工匠班底,为北宋晚期延安鄜州非常有名的介氏一族工匠开凿。介氏一族工匠班底在陕北开凿了大量的石窟,介端是介氏工匠家族的代表性成员之一,除该窟外,他还主持开凿了黄陵万安禅院第1窟、富县十八罗汉洞第1窟。介子用乃是介端的次子,亦是介氏工匠家族的代表性成员之一,由他主持或参与开凿的洞窟多达9座,除该窟外另有黄陵万安禅院第1窟、黄龙花石崖第2窟、富县庙沟罗汉堂第1窟、石佛堂第6窟、马渠寺罗汉堂第2窟、十八罗汉洞第1窟、阁子头第1窟、志丹城台第2窟、安塞建华寺第3窟。介政,是介端的第三子,他仅参与开凿了该窟和黄陵万安禅院第1窟,未见其单独或主持开凿的窟。介玉,则是介子用的侄子,应是介子用长兄介子元之子,其题名另见于黄陵万安禅院第1窟前廊。介子元是介端的长子,由他主持或参与开凿的洞窟目前发现的仅有安塞招安石窟第3窟和第四窟。从该窟相关题记内容分析,介端是此次开窟造像活动的总负责,洞窟佛坛上的圆雕像也是由他亲自带领子侄雕刻完成的,而介子用则是开窟造像的实际执行者,洞窟四壁造像似乎均是由介子用单独或带领弟介政、侄介玉等人共同完成的。
黄陵万安禅院第1窟
黄龙花石崖第2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