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西400处
年代:北魏、北宋
级别: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庄石窟,开凿于子午岭腹地木瓜山南端半山腰处,国道和葫芦河从石窟前沿川道而过,葫芦河冲积形成的川道,气候适宜,群山环抱,特别适合水稻的种植。石窟因开凿于川庄村而得名,当地人则称之为王母洞。石窟坐北面南,由西向东现存五窟。窟口崖壁上均开凿有人字形浅槽和方形、圆形榫眼,说明原依崖壁修建有木构建筑。





















左壁后部开圆拱形龛,雕有螭龙龛楣,龛高181cm,宽236cm,深81cm,龛内浮雕二佛并坐造像,佛通高167cm。二佛结跏跌坐于方形台座上,头束高发髻,双耳垂肩,颈部短粗,肩部宽厚,身着同肩是大衣。龛上浮雕一小浅龛,龛内亦浮雕二佛并坐造像,二佛身后共用一圆形背光。二佛头束低平肉髻,颈部短粗颈部,宽圆肩。二佛袒胸,腰束大裙,外着双领下垂式大衣,结跏跌坐于方形台座上。二佛体态清瘦,肩部圆润,和下部大龛二佛造像有着本质的区别。佛座左右两侧各浮雕一身供养人立像,供养人身着右衽交领长衫,双手拢于袖内执于腹部。左壁前部开七排长方形浅龛,龛内浮雕男女供养人立像共计七十三身,供养人身着宽袖右衽交领长衫,双手拢于袖内执于腹部。









右壁后部开圆拱形浅龛,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龛右下角开一圆拱形小龛,龛内浮雕一坐佛。左上角浮雕一自在观音造像,亦风化严重。右壁前部开一长方形浅龛,龛内左上角浮雕一排九身供养人造像,造像高于龛壁,造像边沿和龛壁有着明显凿痕,说明浅龛为后期开凿。窟口处残存题记,从“**弟子劉一心供*****弟子*阿****弟子雷****弟子蘇万****弟子****”,从题记内容及书写风格来看,应为宋金时期重修所刻。壁面残存草拌泥抹面,覆盖造像。









窟顶布满黑色烟渍,正中浮雕日月图案,左右两侧各浮雕一身飞天造像,有圆形头光。飞天头部损毁,上身袒裸,双臂呈一字形张开,两手指伸展,手掌外翻,帔帛绕臂飘向身后,下着长裙,腰带飘于两腿间,跣足。飞天体态敦厚、笨拙。






从一号窟造像风格来看,正壁及左壁大龛二佛并坐造像,造像敦厚、肩部宽厚,体态雄壮。菩萨造像缯带下垂,帔帛宽厚。主佛覆肩袒右式大衣,这是北魏太和改制(484-494)前非常流行的样式。左壁上部二佛并坐造像,造像体态和正壁及左壁大龛内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造像体态清廋,肩部圆润,具有北魏末期、西魏造像特征。结合陇东地区北魏太和年间开凿的合水张家沟门石窟、马勺场石窟以及云冈石窟同时期造像特征进行对比,可以确定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一直持续至北魏末期、西魏。而右壁的自在观音造像及二号窟形制,说明在宋金时期进行了补刻和重修。



二号窟,宋金,中央佛坛式窟,平面近方形,四壁平直,方形窟口,窟深834cm,平窟顶,窟顶正中凿有覆钵形藻井,窟内造像无存。今当地村民安装了窟门,窟内堆放杂物。
窟口上方凿有人字形浅槽和方形、圆形榫眼,左右两侧崖壁凿有竖凹形浅槽,应为安置窟前木构建筑的横枋与立柱之用,说明原修建有大型木构建筑。从窟的形制来看,二号窟开凿于宋金时期,这种中央佛坛式窟是陕北地区宋金时期非常流行的石窟形制。







三号窟,平面呈方形,平窟顶,窟顶正中凿有圆形藻井,窟内三壁凿有凹形坛基,今当地村民安装了窟门,窟内堆放杂物。窟外右侧开有长方形大龛,龛高127cm,宽227cm,深70cm。

四号窟,敞口,平面呈长方形,高136cm,宽286cm,深68cm。窟口上方有圆形榫眼,推测倚崖原建有木构建筑。
五号窟,敞口,平面呈长方形,平窟顶,窟高211cm,宽725cm,深195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