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志丹县城台石空寺石窟(一)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志丹县旦八镇城台村
年代:宋、金、明
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台石窟开凿于洛河东岸,坐北面南,西临洛河,南距北宋德靖寨古城(今名城台)遗址500米。据窟内现存题记载,石窟原名石空寺,因位于城台村又名城台石窟。石窟始凿于北宋晚期,金代续凿,明代重修。石窟施主以宋金时期德靖寨驻守官兵为主要功德主,会同当地民众及僧众共同捐资开凿。开凿石窟工匠班底为陕北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介氏工匠,在二号窟发现有关介子用题记三处。石窟寺现存六窟,除一号窟为僧房窟外,其余五窟均为佛窟,三至六号窟为小窟龛均无造像。二号窟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造像十分精美,是宋金时期陕北石窟艺术精品之作。



二号窟,前廊后室、中心佛坛式窟,平面呈长方形,平窟顶。前廊平面呈长方形,廊下凿四根方形通顶立柱,将前廊间隔成五间,柱端收杀明显,柱头雕仿木构栌斗,上呈方形檐檩。次间和稍间廊柱存有方形卯眼和安装有木门痕迹。明间两立柱内侧,相对凿圆拱形浅龛,龛内浮雕日月菩萨各一身,东侧月光菩萨已缺失,现存西侧日光菩萨。菩萨头部及右小臂缺失,长发披肩,肩搭帔巾,帛带垂两侧,胸部袒露,左肩斜披帛带,环于腰部。颈戴璎珞,下着长裙,腹系罗裙,腹部系带打结,左手提帛带下垂,右手曲臂上举托日,跣足立于方形双层仰莲座上。前廊下东西两侧明代重修各置供桌一个,今仅存西侧供桌。廊下存有碑、柱础石等残件。












前廊正壁(北面),中部开三个长方形窟门,明间窟门上方阴刻题记一方,两侧各圆雕一身天王造像,天王均一腿下垂,一腿曲膝横盘,坐于共字形方形台座上,台座中部各浮雕力士两身,右侧力士屈膝盘坐,肩扛台座,右手抚腿,左手托举天王右足;左侧力士双手扶膝深蹲,双肩扛台座。其余两深力士屈膝仰卧,双手托举天王足部。天王头部残缺,帛带头后绕半圆搭双肩绕双臂,飘向双肩两侧。天王身着铠甲,双臂、腹部分别饰虎头形肩吞和兽首腹吞,胸前饰两个圆形人面护乳镜,束捍腰、腿裙,左侧天王肩系披巾。小腿着吊腿并打结,足登战靴。一手扶膝,一手持锏。两次间窟门两侧各圆雕一身立姿天王造像,两天王头部均残缺,身着铠甲,双臂、腹部分别饰虎头形肩吞和兽首腹吞,胸前饰两个圆形人面护乳镜,束捍腰、腿裙,小腿着吊腿并打结,足登战靴立于方形台座上。左侧天王束腰系带打结后下垂至台座,左手上举于胸前,右手持方棱锏;右侧天王右手叉腰,左手持方棱锏。






前廊正壁(北面)东西两侧,上下三层开通龛,西侧上层长方形通龛圆雕菩萨造像十一身,菩萨造像均无存,仅存台座,台座均为方形叠涩工字形,上承圆形三层仰莲座。东侧通龛圆雕十方佛,现仅存六身,头部均缺失,其余仅存台座,台座形制和西侧一致。佛均结跏跌坐,内着袒右式僧袛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除第三身佛右手上举,左手执于腹部外,其余均手施禅定印。中层通龛圆雕小坐佛四十五身,其中西侧二十五身,东侧二十身。坐佛均结跏跌坐于带梗双层仰莲座上,内着袒右式僧袛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除一身袖手举于胸前外,其余均袖手执于腹部。下层东西对称圆雕罗汉造像八身,侍从四身,东西两侧靠近天王处分别圆雕一虎一龙,说明分别对应的造像为伏虎罗汉和降龙罗汉造像。两立姿侍从位于东西罗汉龛中部,身着圆领长袍,东侧侍从双手捧一物;西侧侍从双手互握举于胸前。其余两身侍从位于最东侧,面向罗汉背向跪姿,双手捧一物和双手互握举于胸前。










前廊左壁(东面),和右壁对称,上下两层开龛。上层前部开一圆拱形浅龛,龛内圆雕布袋和尚造像,形制同右壁。左下角圆雕一菩萨造像,右侧开一梯形浅龛,和布袋和尚龛承打破关系,龛内上下两层圆雕菩萨坐像七身,形制同右壁菩萨。上层后部开一不规则浅龛,龛内仅存三层叠涩须弥座,造像无存。下层形制和右壁相同,龛内圆雕四身罗汉造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