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甘肃石窟 |
位置:甘肃省镇原县彭阳乡楼底村南500米处
年代:北魏、唐
级别: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
楼底村石窟因其开凿于楼底村而得名,历史上石窟前的这条道路也是丝绸之路萧关道-筎河道的支线。石窟开凿于南北走向长约100米的崖面上,由北向南依次开凿有两窟一龛,石窟均坐西面东。一号窟和龛处于同一内凹崖面,形成天然的遮雨棚。崖面布满圆形榫眼。一号窟上部斜向凿有三孔方形榫眼,说明崖壁曾建有木构崖阁,或许崖壁前曾修建有寺院。






一号窟,平面呈方形,平窟顶,窟内三壁面平直,窟内正壁及两侧开凿有凹形低坛基,窟内造像无存,正壁似凿有造像,但不是十分清晰,右壁开凿有方形龛,窟内壁面烟熏痕迹明显。窟口出凿有一圆形深槽,打破原窟地面形制,应为后期重修或改造所致。
崖壁前凿有平台,沿崖壁向南凿有通向二号窟的通道,因年久风雨侵蚀,崖面坍塌已不能通行。二号窟,现编号为北石窟寺一号窟,纳入北石窟寺保护范围,因崖壁分化坍塌而悬于半崖,除自然分化外人为扰动较少,所以得以保存至今。现封闭保护,非经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同意是无法一睹其风采,能进入欣赏者仅寥寥数人而已。通过北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以及相关专家考察资料显示,其形制和泾川王母宫石窟和云冈石窟六号窟基本上相似,均属于中心塔柱窟。其开凿年代均属于同一时期开凿,但楼底村石窟中心塔柱又不同于泾川王母宫石窟和云冈石窟六号窟,造像风格也不同于泾川王母宫石窟和云冈石窟六号窟造像风格,在目前发现的北魏石窟造像中仅见于楼底村石窟,但在目前发现的陇东和关中北魏造像碑中能看到相同的造像风格,说明这种造像风格具有浓郁的陇东地方特征。







中心塔柱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面体。上层八面亦均开圆拱形小龛,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大都分化严重,仅存轮廓。西侧圆拱形龛龛楣上浮雕六身供养天人。西北龛楣上开方形浅龛,龛内浮雕三身,双手捧物,面面相对供养天人三身。其它龛楣浮雕飞天等,亦分化严重,漫漶不清。
下层四面均开龛造像,龛形均为尖楣圆拱形大龛。正面(东面),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佛结痂跌坐,束水波纹发髻,内着僧袛支,外着半披肩式袈裟,两臂残毁。二立姿菩萨,头戴宝冠,宝缯飘扬,头后浮雕尖桃形头光,颈戴项圈,袒露上身,肩披帛自然下垂,于腹部相交。龛两楣尾各浮雕一龙首返顾。龙首爪下分别浮雕一坐佛和菩提树下一坐姿思维菩萨造像。龛楣上部浮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一供养人和两半痂跌坐菩萨造像。两侧浮雕一俯首象和一俯首马,马上部浮雕两身飞天。龛外左右两侧开浅龛,龛内浮雕两身弟子造像。



西面,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佛束水波纹高肉髻,内着僧袛支,外披袈裟,结痂跌坐,双手施禅定印。二菩萨立于圆台之上,头戴宝冠,宝缯飘扬,头后浮雕尖桃形头光,颈戴项圈,袒露上身,肩披帛自然下垂,于腹部相交。龛两楣尾各浮雕一回首龙,龛楣上层浮雕二十身双手合什坐像。下层正中浮雕一佛二协侍造和六身胡跪供养人造像。两楣尾回首龙首上部浮雕一胡跪供养人和一供养飞天。龛楣北侧和中心柱西侧浮雕一象首棱柱。龛外左右两侧开浅龛,龛内浮雕一身立姿造像和一身侧立造像。




北面,和西面龛相同。龛两楣尾各浮雕一回首龙,楣弓正中浮雕一兽兽。龛楣上层浮雕十身双手合什坐像,两侧各浮雕一身胡跪供养人。下层正中浮雕一善痂跌坐佛和六身胡跪供养人造像。两楣尾回首龙首上部浮雕一半蹲状瑞兽和一象首。龛楣北侧和中心柱西侧浮雕一象首棱柱。龛外左右两侧开浅龛,龛内各浮雕一身立姿菩萨造像。






楼底村中心塔柱石窟造像有秀骨清相型,高肉髻、面相瘦长,身体修长。另一种为短壮敦实型佛像,亦为高肉髻,面相丰圆,肩宽体厚,身体短壮。第三种为等距离平行绵密纹风格佛像,其基本特征是全身饰以等距离的平行绵密纹。





第二种短壮敦实型佛像在陇东中小型石窟中比较常见,云冈石窟并没有这种形制造像。如开凿于太和十五年(491年和太和二十年(496年)的合水张家沟门石窟;合水马勺场石窟、保全寺石窟和菩萨崖石窟。楼底村中心塔柱窟出现了独特的八面体中心塔柱,这种形制在云冈及同时代的其他洞窟内均不见,尤其是胡跪供养人等距离平行绵密纹风格,在目前发现的同时代的石窟造像中仅此一例,但在陇东地区和陕西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造像碑中却多有发现,说明这种等距离平行绵密纹风格佛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