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地址:陕西省麟游县城东御家河村西侧漆水河南岸
年代:隋、唐
级别:全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龛,位于一号窟外南侧岩壁上,未完工,龛为尖拱形,内雕一坐佛,仅雕出轮廓,右手抚膝,左手施无畏印。
二号龛,位于三号窟外侧岩壁上,尖拱形浅龛,岩壁呈黑褐色,造像风化严重,龛内造像仅存轮廓。佛坐姿,双手举于胸前。龛左侧有题记,模糊不清。
三号龛,位于西崖最南端,处于U形拐弯处崖壁下部。坐南面北,平顶长方形龛,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衣饰仅存小腿部可辨识。造像均立姿,右菩萨铣足立于莲座上,身体左胯前倾,略呈S型。上身似袒裸,腰系贴体长裙,披巾绕臂下垂,两腿衣饰呈U型。左侧菩萨仅铣足可见,其余风化模糊不清。看下部似有有一小浅龛,龛内造像风化模糊不清。





六号龛,平顶方形,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除右侧弟子外,其余造像头部均残毁。
七号龛,平顶方形,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主佛残毁,仅存残迹,弟子和菩萨造像均不同程度风化。左侧菩萨束高发髻,面相方圆,颈部短粗,颈部有蚕节纹。上身袒裸,左斜肩披巾,腰系长裙,外系裹巾,腰部打结铣足立于圆形莲座,左手下垂,右手上举。
八、九、十号龛,处于一岩壁上,尖拱形龛,龛内分别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十号龛内两身菩萨造像被盗,仅存主佛造像。主佛均结痂跌坐于方形台座上,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低平肉髻,面相方圆,长耳垂肩,内着袒右式僧袛支,外着袒右式大衣和偏衫。菩萨和七号龛菩萨相同。
十一、十二号龛,位于九、十号龛下部。十一号龛,圆拱形,龛内无造像龛下刻有“李什德*****”题记。十二号龛,尖拱形龛,龛用草泥覆盖,仅露出左侧半身菩萨造像,右侧露出菩萨台座。菩萨束高发髻,面相方圆,面带微笑,眉清目秀,袒裸上身,右肩斜披巾腰系长裙,衣纹呈斜隆起条状分布两腿,纹饰细密,带在腰部打结下垂。戴臂钏、腕钏,巾带绕臂下垂至足部,左手握净瓶自热下垂铣足立于圆形莲座之上。菩萨造像比例协调,姿态优美。推测龛内应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造像保存完整、精美,早年间崖壁坍塌被掩埋,近年清理后为保护造像而用草泥覆盖。
十三号龛,位于南崖最东端,石南崖最大龛,尖拱形龛,龛外有桩孔。龛内左右两侧内凹,内壁各浮雕一弟子造像,正壁浮雕一佛二菩萨坐姿造像二菩萨略侧向主佛。佛球状高肉髻,面相方圆,眉肥厚,高鼻梁,双唇丰满,长耳紧贴后颈,耳垂下垂至肩,颈部短粗,刻有蚕节纹。内着袒右式僧袛支,外着袒右式大衣和偏衫,倚座,脚踏仰莲,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大衣下垂至小腿部,衣纹呈U弧状分布两腿间及腿部,纹饰细密。右菩萨上半身风化,左菩萨保存完整。菩萨束高发髻,发髻正面饰摩尼宝珠,面相方圆,长耳紧贴后颈,耳垂下垂至肩,眉清目秀,颈部短租,刻有三道蚕节纹。上身袒裸,斜披巾,胸肌凸起,腹部微鼓,左腿曲盘于佛座上,右腿下垂,脚踏仰莲,腰系长裙,裙带打结下垂至台座,裙裾下垂覆搭台座,右手抚膝,左手握一物,执于左膝。右菩萨双腿下垂,双脚塔莲枝仰莲台座。头后均有圆形头光。整体造型身体宽厚雄壮,上身较短,圆肩宽厚。
南崖造型龛均为唐代造像,各龛造像存在唐代各时期特征,但和一、二号窟内初唐造像有着明显差异,工艺上远不及一、二号窟造像这些造像龛应为民间开凿。作为隋唐两朝避暑圣宫所属皇家寺院,这些民间开凿的造像龛只能是在唐皇室终止九成宫避暑至开成元年六月水毁慈善寺之间,即盛唐时期至开成元年(836年)。因崖壁坍塌,不排除还有被掩埋和损毁的造像龛。
(部分资料来源于前辈们的考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