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陕西省麟游县
年代:唐、明、清
级别:无
石窟开凿于一座座西面东的压面上,由北向南依次开凿两窟,窟口上方开凿有横向浅槽和斜向浅槽,其中二号窟窟口左右两侧竖向凿有圆形凹槽,推测应为放置立柱凹槽,崖有方形桩孔和榫眼,从崖面浅槽分布来看,二号窟原有木构窟檐,一号窟则无窟檐。在两窟之间的崖面有上下直线分布有三孔榫眼,下部凿有台座,残存似为造像足部痕迹。在二号窟口左侧崖面有横向直线分布有三孔方形桩孔,下部亦有台座,分析应为两身力士造像,而且造像非圆雕,而是制作完成后安置在崖面。







一号窟,平面呈长方形,窟门宽109cm,窟高238cm,宽233cm,深339cm。窟内正壁凿有佛坛,坛高80cm,宽109cm,长233cm,佛坛前正中凿有供台,供台高74cm,宽60cm,长118cm。佛坛上一造像台座,有人工雕凿痕迹,惜风化非常严重,非仔细辨认,恐怕认为是一石块。正壁和窟顶部残留草泥痕迹,窟顶还残留少许白灰抹面上有墨绘八卦和卷草纹图案。左右两壁下部凿有长方形坛基,坛基长230cm,宽30cm,高46cm。两壁面上下三排分布有安装造像圆形榫眼。窟内地面存有一柱础石。














二号窟,平面呈马蹄形,圆拱形窟顶,窟门宽255cm,窟高327cm,宽382cm,深423cm。窟内正壁凿有佛坛及供台,平面呈凸字字形。坛高78cm,宽97cm,长382cm,供台,供台高78cm,宽96cm,长210cm,后期重修加宽了佛坛。佛坛上残存四个浮雕覆莲座和三个长方形基座,莲座经村民重新组合,但组件基本完整。其中右侧覆莲座上残存一佛造像,高68cm,头部和左臂缺失。佛半痂跌坐于长方形束腰仰覆莲座上,左脚脚心朝上。双手手心朝上,指尖相对置于腹部。佛身着袒右式大衣,胸脯肌肉雄键。造像为石雕外敷彩绘,佛身即佛座残留青绿、朱红色彩绘。正壁彩绘三个佛背光和头光图案,左右两壁和窟顶残留朱墨彩绘图案,颜色还算艳丽,应为清代或近代重修重妆遗存。




















窟内地面遗存有边长74cm,宽68cm覆莲座一个,安装窟门的石门墩两个,两身胁侍菩萨造像高69cm、67cm,菩萨腰部以上缺失,仅存下半身,从残躯来看,菩萨体态短小。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内着长裙,腰束短裙,身披帔帛。另外还有安装造像底座残件数块。








左右两壁下部开凿右长方形坛基,坛基长220cm,宽30cm,高36cm。正中有一天然形成的裂缝南北横切这个石窟,对石窟的开凿造成了影响。


石窟没有确凿的开凿年代,只能通过窟形制和残存的造像来推断。我把石窟照片发给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常青教,经常教授提示,窟内两壁长方形的低矮坛基,流行于明清时期,宋以前不见这种形制。结合微胖曾经到访过的陕北神木高家堡明代万佛洞石窟、甘肃合水平定川明嘉靖二十五年李家庄石窟、陕西旬邑蜈蚣石窟中明清时期的一窟中均有这种形制但二号窟平面呈马蹄形窟,这种形制的窟部晚于唐代。佛坛有后期重修痕迹,佛坛上残存的造像和佛座具有明清时期特征,综合分析我认为石窟开凿不晚于唐代,明清两代重修。


陕西神木高家堡明代万佛洞石窟


陕西旬邑蜈蚣洞石窟明清的罗汉洞石窟

甘肃合水平定川明嘉靖二十五年李家庄石窟

甘肃合水曹家寺川明清时期的水晶宫石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