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麟游县城南青莲山中部青莲寺遗址西北600米
年代:唐、宋
清光绪九年《麟游县新志草》载:“青莲山在县西南二十里,耸峭奇险,峰峦对峙,若莲半开,青翠如画,杜工部诗:‘深源滚滚出青莲’即此。中峰旧有招提,前明建,岁久圯,遗古钟一,正德间铸,国朝乾隆间重修。山北有石龛如门,谽谺巉峭,有若削成。邑令王余晋有诗云:奇石破天悭,錾空开涧户。苔痕截肪平,削成只一斧。合门入宯闻,问壁俨洞府。何岁营仙巢,拔宅遗荒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常青教授1991年调查时,根据麟游县博物馆提供的清嘉庆二十五年《重修青莲山寺碑记》载:“山南峭壁千寻,上有石佛像,系贞观中镌。”这是有关青莲山摩崖造像的比较详实的史料记载。关于青莲寺的始建年代,资料显示创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关于出处我没有找到相关史料。按照这个记载来看,先有青莲山摩崖造像,后创建的寺院,寺院屡建屡毁,现在已是废墟一片。

12号龛,长方形,内浮雕药师佛造像和二胁侍造像。药师佛面相方圆,双耳宽厚,身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右手持锡杖举于右胸前,左手手心向上,执于腹部,结痂跌坐方形台座。台座下浮雕两只卧狮。药师佛左右两侧各浮雕一身菩萨,左侧菩萨已毁,右侧菩萨头大,体态短小,衣饰模糊不清。药师佛造像在距此不远的宋代蔡家河摩崖造像龛中可见。
13号龛,横长方形,和7号龛右侧3号龛形制一样,题材为罗汉造像。风化严重,龛右下侧已风化坍塌,岩体表面风化剥落,现仅存造像10身,上排左侧三身造像相对完整外,其余仅存头部。右侧第一身罗汉造像头部左侧浮雕一龙,为降龙罗汉。上排最左端浮雕一脚踩祥云的童子造像,童子身材矮小,头大圆。罗汉衣饰和右侧3号龛罗汉一致。属于同时期造像。
15号龛,方形龛,龛内浮雕一男一女供养人造像,供养人双手拱于胸前,男供养人面相椭圆,女供养人头束高发髻。身着交领衫,腰系带。
16号龛,横长方形,龛内浮雕四身供养人造像,供养人均双手拱于胸前,右侧男供养人头戴头戴幞帽,其余均为女性,头束高发髻,身着交领衫。
18
号龛,长方形,位于崖壁中部最左侧,龛内无造像,龛右侧和下部岩壁划有边线,应为工匠规划佛龛草图,佛龛未完工。
综合分析,青莲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唐初,这和《重修青莲山寺碑记》记载一致,盛唐时期进行了续凿,宋代再次进行了补凿。青莲山北是隋唐时期皇室避暑胜地九成宫,唐初贞观八年(634年)太宗又在青莲山西南侧,距离青莲寺2公里处,即今麟游县永安村修建永安宫,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又增建太子宫,至开元元年(836年)水毁。唐太宗、高宗临幸九成宫进二十余次,这是周边营造佛寺石窟、摩崖造像的历史大背景,为开窟造像提供了便利。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常青教授1991年实地考察后,撰写了论文,对青莲山摩崖造像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判断,在一些佛龛造像的分析上存在部分差异,毕竟我不是专业的,但在年代上是一致的。
在青莲寺遗址通往摩崖造像的山脊岩石上开凿有一小型石窟,石窟高72cm,宽57cm,深32cm,正壁正中凿有圆拱形浅龛,龛前设双层基台,台高12cm。窟口阴刻双线。窟内无造像痕迹,应该是供奉土地类诸神牌位的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