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渭河流域铜川玉华寺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地点:陕西省铜川印台区金锁关镇玉华村
年代:唐、金、明
级别: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载:“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曰: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师于此院译经,每言此阎浮之兜率天也。”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鄜州时路过玉华寺有诗云: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此时玉华寺已经是废墟一片。从近年来玉华寺遗址考古发掘,遗址内从唐至清初建筑堆积层相互叠压,出土了非常多的各代文物,说明唐后各代对玉华寺的重修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规模、香火已远不及唐初之盛况了。玉华寺石窟和玉华寺遗址内出土了唐龙朔三年玄奘造释迦佛像座、佛迹记残件;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坊州判官宋球、军州事张道宗《留题玉华山诗》碑、张崏《游玉华山记》碑,元祐八年(1093年)《前坊州太守盛公玉华宫题记》碑、大观元年(1107年)《按季过此留题玉华山》碑;明万历年《游玉华山携诸生小饮一绝》诗碑、《重修玉华寺碑》等碑石造像。
玉华寺石窟开凿于唐玉华寺后的凹形山崖下,据《游玉华山记》载:“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天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现存洞窟15个,其中唐7个,金代3个,明代5个,窟内造像无存,风化严重,多出已经坍塌。唐代5窟居中,石窟前开凿有拱顶形回廊,回廊右侧开凿石窟,左侧凿有窗户。石窟均为拱顶,长方形,后壁前凿有坛基。窟口之间外侧残存浮雕莲花、树形、山形、人物图案,因风化均模糊不清。


石窟前有玉华寺宫殿遗址,经考古发掘后已经回填,但在地面制作了标识,建筑情况一目了然。在石窟回廊入口出发掘出唐代排水渠约40米,渠前有唐代建筑基址,结合《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至九日暮间,于房后度渠,脚跌倒胫上有少许破皮,因即寝疾,气候渐微。”
证明此处正是玄奘法师度渠伤胫的地方。
驻銮崖石窟,据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游玉华山记》载:“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甕。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从以上记载来看,此时的驻銮崖石窟并没有石窟和建筑。在驻銮崖所在的谷口便是唐玉华宫的西宫遗址,因而才有驻銮崖之名。从近年来考古发掘证明此处石窟开凿于金明时期,清代有过重修。上世纪当地村民对石窟进行过修葺,但由于崖面风化严重,大面积坍塌,现已成危崖,已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