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黄河流域临县十二官寺之义居寺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山西石窟 |
位置:山西省临县三交镇枣圪垯村北
年代:元、明、清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载:“佛堂寺,在临县南六十里,一名义居寺,背山临水,古柏参差,内有万佛洞。”《山西通志》载:“佛堂寺,在城南六十里,一名义居寺,内有万佛洞。”历史史料中对义居寺均有记载,但是都未记载其创建年代及其重修过程,义居寺是先有石窟后以石窟建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现存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碑记载:“临邑南二舍许地,名义居里,有寺曰佛堂者,创自宋政和年间。”寺院创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元、明、清时期均有重修。
义居寺石窟据说开凿于东晋义熙六年至义熙十一年(410-415年),这一说法源于《梁书·诸夷传》、《高僧传》、《敦煌石窟全集》、《佛国记》、《法苑珠林》的记载。这些史料记载了离石人刘萨诃,三十一岁载五台山出家,法名慧达。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
孤身赴天竺(古印度)取经求法,行至于阗(今新疆和阗县)巧遇高僧法显、慧景及道整等,便一起共同前往。东晋义熙六年(410年)慧达取经回国后在其家乡离石及其周边弘扬佛法六载,并在义居寺开凿石窟修行。从现存义居寺臧经楼两个小型石窟内造像看具有北朝风格,其余三窟因无造像幸存,仅从残留痕迹分析,应开凿于唐宋时期。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石窟)、万佛洞石窟及瘗窟。
天王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施五铺作双下昂斗拱十一朵,补间五朵,明次间施斜昂,檐下设四抹格扇门五间,覆莲檐柱柱础石。殿内梁架六椽栿对前后劄牵用四柱,殿内设前四后二六根金柱。殿内两山墙残存大幅水陆壁画,壁画相互叠压,应为元明时期之作。
藏经楼,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上下两层窑洞式建筑,二层设插廊七间,檐下施五铺作双下昂斗拱,补间各一朵。二层崖面开凿有石窟四孔,石窟前依崖面建砖券窑洞三孔,形成前堂后窟格局。一号窟平面长方形,平顶形窟顶,造像无存。窟顶有长方形藻井,正中刻两爪二龙戏珠圆形图案,周围分为二十八个小方格,南北各十二方,东西两方。方格内分别雕刻麒麟、鹿、凤凰、仙鹤、兔等瑞兽和花卉图案。
二号窟,平面方形,圆拱型窟顶,长方形窟门,门西侧有桩孔,东侧浮雕力士一尊。力士身体呈S形站立,上身赤裸,下着长裙,腰系带,双手叉腰。头部缺失,肌肉隆起,雄壮有力。西侧力士缺失。窟内原有造像七尊,现仅存五尊,两尊被盗凿。正壁为一佛二弟子造像,造像石胎泥塑,有彩绘痕迹。佛盘腿而坐,磨光式发髻。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袛支,袈裟下垂覆盖佛座,袈裟一角搭于左肘。左手扶于左膝,右手举于右胸前,手缺失。迦叶满脸皱纹,双手合什,阿难左手拈花举于胸前立于两侧。两侧两菩萨立像整体被盗凿,仅存桃叶型头光。两侍者跣足立于莲台上,西侧侍者损毁严重,东侧完整。窟内门楣上有题记,但模糊不清。三号窟和二号窟形制一致,窟内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现仅存正壁坐佛,但损毁严重,其余造像整体碑盗凿。
四号窟和一号窟形制一致,平顶形窟顶刻长方形藻井,正中为圆形藻井,以莲花为中心,环绕雕刻缠枝莲、八卦、凤凰、天马、仙鹤等。南北各雕十五方格,方格内雕刻缠枝花卉图案。
万佛洞,开凿年代不详,推测为唐宋。窟门石雕仿木构三间,当心间设门,两次间敷泥彩绘力士图案。石雕窟檐,檐下石雕枋木构一斗三升斗拱,补间两朵,两次间各一朵,拱眼雕缠枝莲、人物图案。檐上开天窗三间。檐下当心间石刻“万佛洞”三字。两檐柱各雕一盘龙,龙尾位于窟内。窟内平面长方形,平顶形窟顶,造像无存。正壁设佛坛,佛坛前檐凿两根通顶方形石柱,佛坛顶部石雕方格,方格内雕佛传故事、瑞兽、花卉图案。窟内存清光绪十八年《重修义居寺碑记》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