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2019-04-15 10:07:15)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古迹寻游之甘、陕、宁、青

          位置: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年代:宋、清

      级别: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宋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至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通过宋仁宗崇政殿御试,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于当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抵达凤翔府,到任后受到时任凤翔知府宋选的厚遇。嘉祐七年(1062年),苏轼闲暇之余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紧邻原凤翔府府城东门仅数十米,故名东湖。明清时历任凤翔知府均有修葺。现东湖主要建筑均为清代重建。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陨石: 据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载:“四年春正月,行幸东莱,临大海。二月丁酉,陨石于雍,二,声闻四百里。”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载:“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四年,二月,丁酉,雍县无云如雷者三,陨石二,黑如黳。” 宋嘉祐七年(1062年),苏轼修建东湖,因陨石形似凤凰翘首之势,遂移入东湖成为一景。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湖揽胜木枋: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时任凤翔知府王江创修,清代重修,后倾圮。近代重建。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凌虚台: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十二月,知府陈希亮修建,苏轼应知府陈希亮之命作《凌虚台记》,并命刻于台上。原址在府衙内,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于今址,并在台上建适然亭,后亭毁台存。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

苏轼《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冬至日,陈希亮再次召集饮于凌虚台,苏轼作《凌虚台》: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崩腾赴幽赏,披豁露天悭。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浩歌清兴发,放意末礼删。是时岁云暮,微雪洒袍斑。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

宋代张舜民《凌虚台》:岐山四合与台平,半露园林叶未成。是处芳菲皆可惜,晚来风雨太无情。山川不改秦云色,宫室长悬陇水声。惟有故园终不见,仓庚黄鸟向人鸣。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陕西通志》载:“喜雨亭,在凤翔府东北,苏轼判郡时建。池南引流种树,为休息之所,自为文记之。” 创建于宋嘉祐七年(1062年),因当年凤翔干旱无雨,苏轼不辞劳苦,四处奔走求雨,时亭刚建成,恰逢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遂以喜雨命名,并作词《喜雨亭记》。原亭建在府衙内,后迁建于东湖,清同治九年重建。

《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苏公祠,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凤翔知府熙年重建,又毁,近年恢复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正月,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王士祯,奉旨赴陕西、四川两省祭告西岳华山、镇岳吴山、江渎,祈祷风调雨顺,岁丰人安。四月初一日过凤翔东湖谒苏东坡祠作《再集东湖拜东坡先生祠》:复有东湖约,来时春暮时,凉风散古柳,微雨洒清池。自识龟鱼乐,何殊濠濮思,先翁去千载,仿佛下云旗。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湖出土的明代东湖“三公祠”石牌坊构件。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湖出土的宋代石质出水口石螭,印证了苏轼《东湖》一词中提到的: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碑林,收藏有与东湖有关的宋、明、清、民国时期碑刻百余方,最为著名者当属苏轼的《念奴桥赤壁怀古》和《梅兰竹菊》。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苏轼的《念奴桥赤壁怀古》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苏轼的《梅兰竹菊》石刻,原作收藏于凤翔县博物馆。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陕西省检举各县禁政委员立《林文忠公禁烟遗教碑》,碑阴线刻林则徐肖像。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遭贬流放伊犁,曾到访东湖,并在东湖广植柳树,今仅存两棵。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清同治九年《改修喜雨莲池亭纪略》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断桥创建于清代,仿杭州西湖断桥修建,以此纪念苏轼。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出土的断桥石构建。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君子亭,宋苏轼创建,清代重修。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宛在亭,宋苏轼创建,清光绪十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王士祯,奉旨赴陕西、四川两省祭告西岳华山、镇岳吴山、江渎,祈祷风调雨顺,岁丰人安。过凤翔东湖作《四过东湖题宛在亭》:小鸭唼喋萍叶乱,三枝五枝菡萏开。鲁连陂上花千顷,黄帽刺船归去来。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鸳鸯桥,创建于清代,由时任西府营参将常瑛受知府李慎所托修建。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常携夫人游览东湖,创建此桥纪念苏轼夫妇。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望苏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凤翔县保安大队贾宗谊创建。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一览亭,修建于东湖东南角北魏岐州古城墙上,是东湖最高点,登上一览亭可览东湖全景。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由时任凤翔知府的白维清修建。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外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时任凤翔知府傅世炜在东湖南侧创建,并与南湖和东湖之间仿杭州西湖修建苏堤,在堤上修建沧浪桥。因南湖地势低于东湖,东湖水涨时溢流于南湖,桥下流水形成瀑布,声如沧浪,故名。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东有西湖西有东湖

苏轼《东湖》: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泉源从高来,随流走涵涵。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飘摇忘远近,偃息遗佩篸。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此古凤池也。)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彩羽无复见,上有鹯搏鹌。嗟予生虽晚,考古意所妉。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暮归还倒载,钟鼓已韽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