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汾河流域交口千佛寺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山西石窟 |
位置:山西省交口县山石口乡山神峪村
年代:元、清
级别: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寺,原名千佛洞,后以佛洞创建寺院,改为今名。据寺内清代《重修千佛洞碑记》载:“千佛洞西乃天生胜境极乐,同乡原有居士,罗祖师广法参禅*佛日僧辉于桥梁会门有迹至。明季正统间,居士归宗,天下法轮常转道兴。”“千佛善院阅碑记方知,古洞原系仙翁开辟,兴于元始,废于明末。”清雍正年间婆罗门教
裔张居士主持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咸丰十年(1860年)、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年)、光绪七年至二十年(1881-1894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均重修增建。碑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初八从陕西西安兴教寺奉请回唐僧从西域取回的真经,在千佛寺设坛开阅大藏真经三年。“文革”时期遭到破坏,1992年姚鹏居士发起再次重修。《山西通志》载:“千佛洞,在州北五十里神峪村。佛以千计,大佛座下有风洞。”
未找到。
寺院坐北面南,砖石砌窑洞式建筑,山门内东西中三进院落布局。现东西两院损毁殆尽,近年重建。唯有中院上下两层建筑相对完整,一层依次建有二将门、罗祖师殿、东侧老君殿、二郎神殿、西侧华佗药王殿、娘娘殿,二层有关公殿、东西两侧钟鼓楼,弥勒佛殿(韦陀殿)、千佛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厢房,西院存清代凤栖宝塔。
大雄宝殿内遗存残缺造像一尊和佛座三个,近年新塑五佛、二弟子、二菩萨、十罗汉造像。
甬道东西两侧上下十排,每排雕凿佛造像十二尊。佛均身着双肩垂领式袈裟,结跏跌坐于仰莲座上,手施各种法印。前七尊十二排浮雕造像,后五尊十二排均雕长方形浅龛,有龛楣,龛内各雕一佛,东侧第六排龛内雕两佛一弟子,与地面联接出雕饰覆莲瓣。西侧浮雕由下向上第三、第四两端各雕一立于仰莲座上造像,第七排前端雕一蹲姿力士造像。甬道共计雕凿造像一百二十尊。
窟内中心凿有方形佛坛,上雕一佛二侍者二菩萨造像。释迦佛结跏跌坐于圆形仰莲座上,右手上举于右胸前,手心向外,大拇指、无名指,小指握于掌心,食指和中指竖立,这种手势法印非常少见,不知道叫什么。两侍者头戴冠、发簪,双手握拳举于胸前立于佛两侧。两菩萨眉目清秀,皆结跏趺坐于圆形仰莲座上,发髻高耸头戴宝冠,身饰璎珞。东、西两侧及后壁十排均雕长方形浅龛,有龛楣,龛内各雕一佛,三壁分别有三排和甬道一样,雕立佛和蹲姿天王造像。后壁正中近库定位置雕长方形大龛,龛内雕三佛。全库共计造像千余尊,造像圆润丰满魁梧,比例匀称。

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千佛洞正殿窗攔并毗卢殿东院窗攔南房及中院新塑子孙圣母碑记》

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千佛洞碑记》


清同治十年(1871年)《添建大殿碑记》

清光绪元年(1876年)《千佛洞善院置地碑记》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敬新修为恩师恩徒七位真仙人同修同置同金妆家居物件碑记》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隰州千佛洞六品军功主持》碑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