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无定河流域榆林悬空寺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石崖底村
年代:北宋、西夏、明
级别: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又名万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至崇宁二年(1103年)之间,因石窟所在石崖之顶建有军事堡寨,开凿石窟是为了满足山顶军事需要,北宋和西夏在此交替经营堡寨,北宋又在此置县,石窟在北宋、西夏交替占领下发展成为佛教寺院。明崇祯八年(1635年)重修。悬空寺历史上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悬于半崖,当地百姓经常避难于此,也相继开凿了一些避难石窟,石窟内存有石碾子、灶台等生活器具。崖壁留有清“同治六年八月初十日回匪至此,七年**匪,至八年七月**”百姓避难题记足可以说明一切。文革期间石窟遭到破坏,现仅存万佛洞部分壁画和部分题刻,其余均毁,近年来石窟得到了保护,重塑了造像。如今的悬空寺以及名不副实,原栈道相连、悬于半空的建筑奇迹,已被高高的砖石台阶所替代。
万佛洞,悬空寺最大的石窟,也是开凿最早的石窟。石窟平面方形,石窟百余平方。窟内正中凿有两根通顶长四方形石柱,石柱敷泥,四面彩绘壁画。后壁有一长方形佛坛,今新塑造像五身。左右两壁敷泥彩绘万佛,大多已风化。前壁开有窗户,窗户之间彩绘菩萨造像,窗户下凿有通道,可通往左右两侧石窟。中心四方形石柱迎面分别彩绘一僧,一供养人或道士像。僧人身着红色僧服,身披袈裟,结跏跌坐,双手捧佛珠,脸部有短胡须,一弟子手捧钵面向僧人立于身侧。右上侧有墨书题记“创修造僧人****”从题记和现存明代重修佛洞碑记分析,应该是明崇祯八年重修悬空寺的主持僧人郭性庵。供养人或道士,身着绿色长袍,依座,左侧右墨书题记,可惜已被破坏,分析应该是明崇祯八年重修悬空寺捐资人延安府绥德卫前所朱爵百户或主持修建寺院的长春观道士刘道柔。人像上方分别彩绘佛、道、儒三教合一题材壁画两幅。其中僧人像上部彩绘有佛祖和两弟子居中,两侧彩绘老子和孔子坐像,这种题材的彩绘壁画比较少见。
中心四方形石柱内左右两侧彩绘两幅水陆壁画,壁画中彩绘有佛祖、飞天、菩萨、天王,罗汉、供养人、力士、帝君、将帅、侍者等人物,周围辅以亭台楼阁、花卉。整幅画面结构复杂,人物众多,井然有序。上部彩绘千佛。中心四方形石柱左右外侧和后面均彩绘整排千佛。这种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题材壁画,反应了陕北民间的宗教融合,也反应了百姓祈求平安、和平的愿望。壁画现在破坏严重,人为的乱刻乱画,壁画已经是面目全非,但却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性措施,从刻画的痕迹看,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呼吁当地政府尽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罗汉洞,开凿于宋代,明清时期修葺,洞内造像为近代新塑,有少量壁画残迹。
道教三清殿,宋代开凿,明清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