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运城盐池池神庙

标签:
历史图片旅游文化 |
分类: 古迹寻游之晋、冀、豫、鲁 |
位置:山西运城市盐池北岸
年代:明、清
级别: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十月,礼部尚书知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催敖及户部侍郎韩因池生红盐,是“神赐红盐”,是国家富强的吉兆,请求代宗李豫嘉赏神灵,代宗李豫便诏赐池神“宝应灵庆公”,列入祀典,永远奉祀。唐催敖撰文韦纵书丹《河东盐池灵庆公祠颂碑》记述,贞元十三年(797年)庙宇迁至今址。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耀州观察使王仲千在盐池周围修建护堤,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加封池神为王,并修祠奉祀。金末毁于战火。元宪宗三年(1253年)在原址重建,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加封池神为王,元仁宗(1311-1320年)时期对池神庙进行了扩建。明洪武初再次对池神庙进行了修葺和扩建,并对正号“盐池之神”。嘉靖十二年(1533年)、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九年(1591年)、三十八年(1610年)均有扩建和重修。清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多次修葺。池神庙现仅存三大殿、戏台,两侧仅存西道院、商厅、官厅和唐、元、明、清、民国碑刻三十余方,其他建筑均不存。
乾门,清代建筑,为池神庙的正门。所处位置为八卦方位的乾位,所以叫乾门。上有砖刻“鹤境云衢”四字系清代咸丰帝六弟奕忻所书。
三大殿,重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间为池神殿,东为太阳神殿,西为风洞神殿。正殿三座并列,殿前月台相连,形制、规模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如此布置在风俗神庙中尚属罕见。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呈方形,四周围廊。唯中殿较两侧殿为大,重檐歇山顶。下檐柱头斗拱四铺作单下昂,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柱头与转角铺作制成鸳鸯交首拱,殿内梁架制作规整,殿内明间施斗八藻井。殿顶筒板布瓦覆盖,黄、绿、兰三彩琉璃瓦剪边。月台前立有元延佑元年(1314年)《大元敕赐重修盐池神庙碑》(至元元年立石)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碑记》。
戏台,元代重修,清代重建。三座戏台相连,砖砌台基,中间为拱形通道。面阔七间,进深四檐,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中部用减柱法,可同时为三大殿诸神上演三台戏曲,实属罕见。
碑林,原为池神庙中门,建于元代,面阔五间,内有历代碑刻数十方。解放前毁于战火,现仅存柱础。碑刻记载了盐池的地理、运销、制度、盐政及历代池神庙的修缮经过,也有历代文人游览时留下的诗词石刻。
海光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二层,重檐歇山顶。毁于公元1947年,近年复建。
禁墙始建于唐代。为防止盗盐走私,保护税收,唐时在盐池周围一百二十里修筑禁墙(亦称禁垣),宋元明清补修。此外,历代都在盐池一周修筑防护设施。唐有“壕篱”,宋有“拦马短墙”。禁墙完备建成在明代。明先后在明宪宗成化十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两次大规模征调民夫,环池一周修筑禁墙,全长 58.07 公里。盐池北岸分设三座城门;东禁门、西禁门、中禁门、池内置六十铺,均派兵把守,俨然一座河东盐池的古长城。现禁墙主体大多已毁,只留下部分残墙断壁,留存下来的多为清代所筑。三座城门现在正在恢复修建。








正在恢复建设中的中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