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朝代古建筑汇聚的芮城城隍庙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晋、冀、豫、鲁 |
位置:山西芮城县县城永乐南街
年代:宋、元、明、清
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芮城城隍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现存两进院落,依次为享亭、献殿、大殿、寝宫以及献殿两侧的东西厢房,其余建筑为近年来新建。城隍庙现为芮城县博物馆。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和重建。现遗存享亭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代创建清代重修,大殿为北宋建筑,明清多次修葺,寝宫及献殿两侧的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
享亭,元代建筑,俗称“看台”,砖砌台基,殿后台基左右转角各雕一地虎,面宽五间,进深四檐,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四檐栿通檐用二柱,殿内无金柱,有后代补葺天花,柱梁砍制粗糙,未经任何加工,前檐柱粗大,柱头卷刹明显,当心间及两次间柱头置通跨三间的大额枋,上承四辅作单抄斗拱。建筑风格粗犷豪放,典型的元代建筑手法。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血腥统一的战乱年代,建筑取材多为就地取材不加修饰,因而有粗派豪放的感觉。
献殿,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九月《瓦彩城隍庙正殿香亭记》碑载:“……修葺数年之间,则献殿、三门、正殿香亭次第以新……”。献殿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之前,清代及民国时期多有修葺。献殿,砖砌台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顶,前檐设插廊,外露明柱,前后设门通往大殿。此殿主要用于摆放朝奉祭品或上香之用。历史上城隍庙香火旺盛,庙会期间人山人海,贡品堆积如山,无处放置,明代增修献殿缓解大殿贡品摆放压力,另外也是城隍庙显得更加的正规,符合礼制。
大殿,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砖砌台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装饰有天花。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为明清时期重修补换。两山及后檐斗拱为五铺作单抄昂,昂为劈竹式,蚂蚱形耍头。柱头有卷刹,柱体有侧角。屋顶举折平缓,斗拱硕大,拱瓣清晰,为典型的宋代规制。歇山部分的"二龙戏珠"琉璃悬版,富丽堂皇,端庄肃穆,琉璃鸱吻及琉璃脊饰色彩绚丽、精美绝伦,为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修之作。大殿形制古朴典雅,雄伟壮观,虽经历代维修更换过少量构件,但大木构件及斗拱仍为宋代遗物。
寝宫,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三年(1646年)冬,寝殿被火毁后重建,此后又经康熙
十年(1671年)、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咸丰元年(1851年)增修。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东西建有厢房,为北方四合院布局。院门为垂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