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西府第一城隍庙—扶风城隍庙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甘、陕、宁、青 |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城隍庙是古代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扶风城隍庙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分别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十七年(1619年)、崇祯六年(1633年)重修,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屡有增建修葺。现存建筑自南而北中轴线上有戏楼、山门、木牌坊、八卦亭、献殿、正殿、寝殿、藏经楼及东西两侧厢房、钟鼓楼及东西配殿。城隍庙现设县博物馆。庙内现存南北朝、隋、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碑碣、造像碑、经幢、石造像数十通。
山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式木构建筑。始建年代记载不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和崇祯八年(1535年)重修。
据《扶风县志》记载扶风城隍庙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可惜都被毁坏或拆除,但主体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城隍庙经过明清两代数百年不断的修建形成了完整的建筑格局,使城隍文化得以延续,一直到今日,幸存下来的建筑实属不易,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