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入蜀古道之青泥古道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甘、陕、宁、青 |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对青泥古道的感叹。诗圣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南下入蜀时,也在《水会渡》诗中对于青泥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描写。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关于“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绵三百里而馀”的记述,佐证了青泥道、木皮道、成州道官道的存在,也明确了青泥古道沟通兴州与成州之间的路程与走向。
北宋殿中侍御史赵抃,在《过铁山》中写到“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境上凭诗遂远意,青泥寒晓入云登”。又在《过青泥岭》中写到“老杜休嗟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泥路,二十年来七往还。”
位于青泥岭上的这口古井,曾经为过往的商旅提供了水源,不知是否诗仙,诗圣,柳宗元过青泥岭时,是否也饮用过甘列的井水,我们不得而知。
踏着春天的脚步,我站在青泥岭上,遥望着巍峨的青泥主峰铁山,这座大山曾经阻挡了多少入蜀出秦陇的脚步。青泥岭下的青泥驿,不知道驻足了多少北出秦陇,南下入川的商旅们。
由于青泥古道是秦汉以来秦陇入蜀的通道之一,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的作用重大,所以历代对于徽县境内的古道都进行过一定的维修管护。 大河店乡青泥驿(青泥村)古道边的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玄天神路”摩崖石刻,记述了明代维护青泥古道的过程。
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远通吴楚碑”与“修路碑记”也记述了清代修路实况。 在这条古道上还有许多民间和官方刻立的石碑,都记述了修路。这充分说明了这条官道极其重要的一面。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一家流寓陇右。十二月初,从成州同谷县出发“一岁四行役”远赴成都。经店村、横川一线前往栗亭镇杜公村一带短暂的几日停留后,向南沿徽县境内的木皮古道攀越了木皮岭,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小河村官桥坝(古白沙渡)、到达大河店子。再转登青泥古道,至武家坪太和庵、绕青泥岭铁山南侧栈道,沿穆家沟一线下山,于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许坝老虞关渡(杜甫诗里的水会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大八渡沟,沿十八盘、庙坪、山关、三官殿、九股树、金池院路到达略阳县境。
位于栗亭川古道边的唐柏依然郁郁葱葱。
青泥岭因为众多历史名人的光顾与历代军事故事的演绎而著称天下,名垂青史。
前一篇:古塔魅影之甘肃徽县栗川砖塔
后一篇:古塔魅影之宁夏彭阳璎珞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