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圣地之之铜川药王山南庵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甘、陕、宁、青 |
药王山之南庵(国1)
建筑年代:金、元、清、民国
铜川药王山南庵位于药王山升仙台,因地处北洞南侧,和北洞隔沟相望,俗称南庵,亦称“静明宫”,为孙思邈隐居地,也是药王山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唐,称宝云寺。北宋修建孙真人祠,崇宁二年(1103年)赐额静应庙。金元以降,庙院屡次重建、翻修。清代称静明宫。现存建筑坐东北,面西南,沿中轴线自西南起,以此建有文昌阁、戏楼、七间殿、金殿元殿并列。文昌阁、戏楼和七间殿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金殿和元殿两座大木结构建筑保存有金、元时期建筑做法特征。南庵最出彩就是元殿内的元代壁画《朝元图》。
文昌阁,俗称魁星楼、百子楼。上下两层,下层为劵洞式,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上层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周有回廊,门窗互通,飞檐挑角,阑额雀替。
七间殿,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把清代修建的三清殿、玄元殿基础上改建合并成七间,故称之为七间殿。现殿内为药物标本陈列室。殿前有药王孙思邈手植柏。
金殿,始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年),金大定九年(1169年)重新扩建。深、广各三间,带前廊,硬山顶,四檐栿前后带搭牵。外檐斗拱五辅作双下昂,里转出双抄,补间辅作一朵。后檐无斗拱,应当是后代改换所致。梁栿用料随弯就势,作法粗狂。
殿内陈列1985年在南庵静明宫出土的唐代僧人骨灰石棺。须弥座式石棺床上置石棺,棺床和石棺均为磬玉石,棺床、石棺上雕刻华丽精美,棺盖纹饰以缠枝莲花为主体,棺侧雕刻有青龙。用如此葬具的僧人其身份肯定不低。
元殿,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72年)。面阔三间,深四间,单檐硬山顶,四檐栿前后带搭牵。四檐栿上用驼峰,太平梁上立蜀柱,两边用叉手。外檐斗拱五辅作双下昂,里转出双抄,比金殿稍小,补间辅作一朵。明间出斜昂。
殿内东西山墙呈“凸”形,保留有元代绘制道教题材壁画《朝元图》,绘有道教六御率众神朝拜三清内容,东西壁画相对称,保存基本完好。壁画以人物为主体,有驾祥云前移之势。画面中的神祗主次分明,排列有序。
位于朝拜队伍的最前端是玉皇大帝、中央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后土玄天大圣后。后土身后有二位侍女跟随。
上层六位神像为仙曹天官。下层三位为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和水官。
其后神像为十四位,残留两身。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星君(残缺六位)。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星君(残缺不清六位)。
右上侧五位神像为五岳大帝。下层四位神像是四渎水帝(最边一位头部残损)。
纵观元殿内元代《朝元图》,场面宏伟,结构严谨,色彩艳丽,画技高超,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