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武康郡王庙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甘、陕、宁、青 |
李元谅(732),唐代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自幼由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唐德宗时著名将领,曾数次参加平叛,屡建功绩,升华州刺史,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武康郡王。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向大唐请和,双方商定会盟于平凉。吐蕃劫盟,骆元光率部接应,救出会盟主帅浑瑊,其余随行官员千余人皆被俘,当时如无骆元光的机智果断,则会全军覆没。故此,唐德宗予以嘉奖,并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788年),加封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今灵台县梁原)。不久又扩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李元谅因积劳成疾,长眠于这片他曾为此付出了半生心血的地方,享年六十二岁。根据他的遗愿,人们把他的坟墓筑在崇信县城西北面的高山上。崇信人民因他"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前后,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崇信知县王需修缮庙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崇信知县吉泰将原庙址内四根宋、元时期镌刻石柱移入,建亭于殿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50年),崇信知县边国柱以塑像主次不当,又未能变更,将大殿改为寝宫,另建正殿于前。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兵燹殿亭俱毁,仅剩寝宫。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崇信知县陈兆康修缮大殿,并重修献殿。建国后由粮食部门维修作为粮库使用得以保存至今。2001年06月25日,武康王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武康王庙,有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单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厅堂式建筑。大木构架属宋代,明间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次间前后乳栿用四柱。柱头卷刹呈覆盆状。正面、两侧面施普柏枋和阑额,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后檐仅施阑额和柱头铺作。柱头铺作为外四铺作单杪计心造,里转四铺作单杪偷心造;补间铺作为外四铺作单杪计心造,内转五铺作卷头造并偷心,一跳华栱头刻假昂,昂面呈人字形。梁、檩交接处用蜀柱带斗拱。斗拱用材较大,斗拱与柱子之比为
27%;檐柱内倾,柱子断面与高度为1:8.13;屋顶平缓,屋顶起坡与跨度的比例为1:3.58。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四檩卷棚顶,两山做成攒尖式样。柱头施三踩单昂头栱,昂头雕成象鼻、虎头、凤头,外拽瓜栱透雕行龙或卷草纹。大殿内四壁原有大幅壁画,现已被厚厚的白灰覆盖,墙面有着纵横交错的人为的划痕,但划痕之下仍可看出是绘有蟠龙的图案。
拜殿重修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四檩卷棚顶,两山做成攒尖式样。柱头施三踩单昂头拱,昂头雕成象鼻、虎头、凤头,外拽瓜拱透雕行龙或卷草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