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最后的都城--统万城遗址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唐军平定梁师都,以其地复为夏州,统万城为夏州治所。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夏州为朔方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复为夏州。五代时期,夏州为党项族李氏割据,其间也经有战乱,但统万城在军事及交通上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年,统万城为西夏人所据,割夏州,其后,宋与西夏互为攻占。公元994年(淳化五年),宋军攻占夏州,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据遗存现状及史料记载推测,这一阶段统万城应无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形制、规模仍基本保持了大夏国都时的景况。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就是内城,也就是皇城。
统万城主要是用石灰、石英砂和黏土,也就是现在说的“三合土”版筑而成,因使用白黏土,墙体成白色,当地百姓把统万城于叫“白城子”。统万城城址由外廓城和内城组成,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东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700米。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东城周长为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东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墩台,皆高于城垣,西南隅墩台高达40余米,仍存城垣高出地面约1-10米。
内城西南角的墩台又高又大,高约20米,板筑每隔十层至十八层不等即有平列椽孔一排,上下共有椽孔十层,椽孔中间有木椽头尚未全朽,墩的中部有一窑洞穿透。
内城西北角的巨大墩台,内城保存基本完好的两个内城墩台。
东北角的内城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