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渭河流域天水甘谷大象山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甘肃石窟 |
年代:唐、明、清
级别: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谷大象山石窟造象可远溯至北魏或者更早,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从大像山石窟的背景历史、传说和对同一地缘佛教雕塑像、洞窟形制、雕塑手法方面对比分析,甘谷大像山大佛像始凿于北魏或者更早,基本成型与北周,而彩绘于盛唐,兴盛于宋、元、明各朝,而衰落于清代这样一种结论。
现存弥勒佛像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结跏跌坐于莲座之上,高大魁梧,温顺善良,坐于30.2米高、窟顶呈圆拱形的石窟内,颐面丰满,肉髻高突,两耳下垂,颈短并饰三道弦纹,短须作蝌蚪状,施拔济众生印,足踩丰莲。窟内还残存悬塑菩萨、迦陵频伽、飞天、捲云、莲叶等,栩栩如生。
资料显示悬塑中有达摩,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残留的悬塑造像仅有四身,两身为迦陵频伽,一身残缺为力士,另外一尊我怎么看也不是达摩造像,应为菩萨造像。
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