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高五层,顶有塔刹,高约二十二米。塔身全以砖砌,表层砖打磨十分规整。塔身第一层很高,直接出地面无台基,底部外扩,越上越收小。第一层每边宽三点一三米,门向南偏东十五度,单砖券顶,高二点四五、宽零点九三、进深二点四三米。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一点二米。各层有隔板。二层4真门洞两侧各为一对刻划纹神像图案,其中一对菩萨像,3对武士像,由于近千年风雨侵蚀,脱落残损严重。二层刻版门(即假门)为两片乳钉纹门扇(即泡钉),每扇门上四行,每行七颗乳钉,共56颗。门两侧为直棂窗,有3种纹饰,花叶纹、花瓣纹和菱形纹。三层以上真门洞两侧无刻划图案,而是在窗子位置用竖砖砌成竖条纹饰,窗台下面雕刻凹形似苹果型简单图案,刻版门全部为乳钉纹,门两侧均镶嵌一块较大形方砖和一块带砖边框的小竖形方砖,无纹饰。每层走廊栏杆底横镶一层雕刻有各种花卉纹或几何纹砖,无规律性镶嵌,多为几何纹图案,个别为花卉纹图案,共有19种纹案图样,其中几何形12种,花卉纹7种。这些图案全部为手工雕刻,有些十分细腻、精美,无一相同。
檐下结构:各层塔檐出双抄华拱,每面补间斗拱两朵,上承替木,其上出叠涩若干层。每层塔身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版门和直棂窗,分层变换方向。真门单砖券顶。版门方形门框,双门紧闭,门面有顶饰。各级塔檐上部施平坐,平坐下斗拱与檐下相同,平坐上有栏杆,人可通行。栏杆底层砖面阴刻饰相联。此塔依建造风格为宋代所建。是庆阳地区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塔刹是由生铜铸造而成,而且是由七个部分组成,基本是按佛教中关于制仿塔刹的规定而做,塔刹上的文字也是一次浇筑而成,整个塔刹全部为空心,厚约5毫米,最底层是一个有镂空刻花纹饰的铁底座,也是空心,厚5毫米左右,高约12厘米。7层铜塔刹包括一层铁底座共8层高约2.5米。然后将这8层套在一根粗约10厘米的木椽上(这根木棒佛教中叫擦,也称刹管),为使塔刹坚固,又用8根铁链将塔刹固定在塔顶上,8根铁链套在铜刹顶部,下面拴在8个生铁浇筑的武士身上。这8体,头戴软冠、蹲姿。塔刹铸有铭文。
关于环县塔建造时间
关于古塔建造的时间,历来有不同说法。民间多认为是“唐塔”。持说者多是耄耋老人。他们一方面是听自祖辈们的口传,也有的人说早年在塔中见到过残损匾坊,上有“贞观年间建造,敬德监造”等字样。可惜今匾额损毁不存,此说难以为据。一说为“宋塔”,多见于官方文字。因今塔下有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上书“环县宋代砖塔”。建造的具体时间,在1993年出版的《环县志·大事记》中载:“1264年(宋理宗景定五年,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八月,环县塔落成”(见甘肃人民出版社《环县志》P46页)。这一说的根据是塔刹上的铭文,铭文末有“中统五年仲秋”的具时,推算出正值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凿凿有据。第三说为“元塔”。其根据亦来自塔刹铭文。
2008年春,环县在决定二轮修志之际,为了把环县古塔建造时间更一步搞清楚,有关人员再次用天文望远镜(因为塔室木梯早已坏损,无法登临塔顶)逐字逐句考证了塔刹铭文,虽然仍有个别文字不清,但结果发现,县志记载的建塔时间确实有误。塔刹铭文于下:(自南向北)
皇帝萬歲皇帝萬歲
只必帖木里
大王千秋
國泰民安
法輪常轉
環州景福寺重建相輪
都綱彥福等
都功福主元帥
慕福住
都會首
達鲁花赤蘇
副都會首
參議韓
同知慕
副會首軍判
俄
州判趙
軍命總領慕
縣令
縣丞
縣尉 吏目等
匠人
河東南路河中府
河津縣故鎮
王
仲
王
伸
王
信
鄜州
郭□
中統五年仲秋上旬有五日
(打□处为字迹不清者)
通过上述铭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该铭文并没有记述建塔的经过,而是铭“景福寺重建相轮”之事。为什么是“寺”而不是“塔”呢?根据历史学家叶文宪的观点,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塔就是寺,寺就是塔”(叶文宪《趣味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统五年仲秋上旬有五”,乃是“重修相轮”的时间,而非建造此塔的时间。重修,就意味着以前就有塔体或塔刹,不然,何谓“重修”?什么是“相轮”?按《辞源》的解释:相轮:塔上槃盖。《翻译名义集》二十《寺塔坛幢窣堵波》:“佛造迦葉佛塔,上施槃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汉语大辞典》:相轮:佛教语。塔刹的主要部分。贯串在刹杆上的圆环。多于塔的层数相应,为塔的表相,故称。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八:“乃于崇化寺造四层塔,物产既罄,犹欠露盘相轮”。这两部权威工具书的解释是一致的:相轮,就是塔刹的主要部分或曰槃盖。“重建相轮”,至少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塔欠刹,故曰重建。这不是没有先例,如上述“嵩化寺四层塔”即是。一种是塔刹(相轮)坏损,需要重建,如我市肖金古塔,顶部残损。但不管哪种情况,都不能断定重修相轮的时间就是建造该塔的时间。因此,我们只能说,该塔重建相轮的时间为“中统五年”,即公元1264年,而不能说建塔时间为中统五年。
清乾隆十九(1754)年高观鲤写的《环县志》中,关于环塔有两处记载。一是古塔寺。原文记述是这样的:“古塔寺,在北门外一里,唐贞观时建,嘉靖九年重修,万历十八年又修,明末兵火煨烬,惟留古塔一座……或云:后移城内,为景福寺”。可见,古塔寺就是景福寺。这一点,塔刹的铭文(環州景福寺重建相輪)足以证实记载是对的。现在推断,如果是寺塔同建,那么,塔有可能就是“唐塔”,这也就印证了老年人所传的“敬德监造”的说法有些根据;如果不是寺塔合建,塔是何时塔,说不清,故云“古塔”。古塔寺与移城内的景福寺,在明嘉靖《庆阳府志·卷一·图考·环县地理图》中标注颇清。关于移修后的景福寺,高氏旧志载:“在县城西南,长三十六步,宽一十二步。元大德年建,万历五年知县胡冠有钟铭。本朝乾隆十八年,县吏邓维一募修,在籍训导杨大伦为之记”。遗憾的是,钟铭与记文均遗失无考。二是古塔壁记。在高氏《环县志·职官志》“杜世泰”条下,有“万历十八年任,有《古塔璧记》”的记载。“璧”,疑为“壁”误。杜是明万历时环县知县,此壁记很可能就是民间见到的匾额之类,虽然县志没有记清楚杜是何方人氏、壁记保存何处,但有文字记载是肯定的,不然高氏何以知道“贞观年建、嘉靖重修、万历又修”这些事呢?再说,不管是清高氏,还是明杜氏,在塔刹有如此明确的时限记载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称“唐塔”、“宋塔”、“元塔”,而称“古塔”呢?这里面一定有其原因,这就说明“中统五年”绝对不会是建塔的时间。
2014年9月26日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该塔保护维修测绘时,首次登上了塔顶,并对全塔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在调查中有了重大发现。在第五层南门洞东侧一块镶嵌的平砖上发现了一组刻画的文字,现抄录如下:永兴軍泾阳县,漙匠人□秀,作下张义□□,庆历三年七月。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建塔时间的唯一文字。据此认定环县塔建造年代应为建于北宋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