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草原,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很多的宫帐。公元1226年秋,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刺子模之后,为惩罚西夏的背信弃义,率大军南越阴山,在鄂尔多斯西部的阿尔巴斯地区与西夏军队隔黄河对峙。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阿尔不合”围猎时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扎营养伤。据考证,“阿尔不合”即今阿尔寨石窟所处的阿尔巴斯山;“搠斡儿合惕”译成汉文为“多窟汇聚”,就是阿尔寨石窟,成吉思汗在阿尔寨石窟养伤,并设置指挥部,数十万蒙古铁骑也在此安营扎寨。

大阿尔寨石窟

小阿尔寨石窟和大阿尔寨石窟相距一公里。





极目四望,阿尔寨石窟周围草原辽阔,不难想象当年蒙古大军旌旗蔽日的壮观场面。阿尔寨石窟因成吉思汗和夫人也遂征西夏时在此处养伤,并议定军国大计,也是成吉思汗转战万里生涯中,遗留的一处至今既有地名可考、又有准确地点可寻的故址,长期以来也一直是蒙古贵族纪念并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圣地。



据说阿尔寨石窟原有108眼石窟,因此又名“百眼窟”,目前得到确认的有65个石窟,保存较为完整的有43个窟,其余多埋没于黄沙之中或倒塌。据初步研究,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列。窟内现存的藏文、回鹘、蒙古文榜题,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是丰富而凝重的文化遗存。因此,我国考古学界、石窟学界认为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堪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等石窟媲美,被专家们誉为“佛教艺术宝库”、“草原上的敦煌”。






从石窟的构造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均为方形。大型石窟只见一座,位于南壁正中,门向南,可能为该山主窟,内部已经坍塌。根据门外可见的雕凿痕迹来推断,窟檐和门框可能为木建筑结构。门外有台阶,可直达山下,并可向左右两方通往其他洞窟,但均遭破坏。其余石窟均分布于主窟两侧。中型石窟,长宽一般为4.5×4.5米,高2.5米,窟室方正,前壁正中凿拱形门,后壁正中雕出主佛龛两侧布有上下两排佛龛;左右两侧壁(即东西两壁)也对称地雕凿有佛龛两排。







由于战乱频繁,岁月流逝,当年盛极一时的阿尔寨石窟开始衰落下来,被风沙所遮掩,不为世人所知。阿尔寨石窟最早毁于明末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战,解放后,曾一度是驻军的话务总站,后来还有人在这里行医求佛。如今,阿尔寨石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当地的文化旅游开发计划,已于今年向游客开放。石窟内的造像全部损毁,仅有很少部分洞窟残存少量的壁画。


窟顶有部分佛像绘画保留。窟顶正中雕出64×64厘米莲花藻井,藻井周围分成32×32厘米方格,方格内有坐佛画像及其他彩绘。有的藻井呈迭涩的方形。小型石窟,长宽一般为3×3米,高1.5米,由洞口进深为4.65米。









石窟东南侧的10号石窟为成吉思汗养伤时的住所。该石窟门口树有代表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威猛神勇的苏勒德神矛,门西侧壁上有一座西夏风格的佛塔浮雕。门前的石崖时住所,而且在阿尔寨各石窟中,此窟夏秋季节最为阴凉。在108眼石窟中,这眼窟是最特殊的,别的窟均是依山势在侧面开凿,唯独这边上,凿有两道竖壕,据说是为方便成吉思汗养伤时坐着射箭所凿的,前方一里以外据说有树立成吉思汗箭靶处,至今仍可寻到。


蒙文题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模糊不清的藏传佛教密宗壁画。


由于自然及人为的破坏,阿尔寨石窟多数石窟均已倒塌埋陷,形成一个较陡的山坡。





从山坡向上走,登上石窟顶部,当年山顶上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如今已是断墙残垣,随地可拾的琉璃瓦碎片、兽头瓦当、青花瓷片和荒草杂生着。


山顶成了山羊们休息场所。









第28窟主龛右侧的上方。长50厘米,宽35厘米,画面右角绘白色蒙古包2座,尖顶高耸。蒙古包左侧绘寺庙1间,宫殿1间。宫中绘1妇人,垂头作痛哭状。在壁画中部,绘3人立l木棺后。左侧男子着盛装束袖袍服,头戴盔形圆帽,在其右侧立两位僧人。木棺头粗尾细,由一圆木中分而成,棺头年轮清晰,木棺中间有3道长方形箍。3人身后,绘有方形墓圹,典中伏卧一尸,有4只白鹤用嘴将尸体衔起,墓圹右角绘跪僧1人为死者念经超度。这幅丧葬图涉及蒙古丧俗等内容。木棺之制,与明人叶子奇所著《草木子》记载的元代蒙古人送终之礼相合。考古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安葬图”。
我身后的这个石窟就是28号窟,也是唯一可以参观的带有壁画的洞窟。


考古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安葬图”。这幅壁画描绘了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尤为珍贵。





第31号石窟内的壁画“祭祀图”被认为是成吉思汗的家族图。在这幅图内,壁画中的主人以阿尔寨石窟为背景端坐中央,其周围绘有近百位各色人物等。其构图与鄂尔多斯部祭奉的“八白宫”内自古相传之画非常相似;人物姿势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元代大汗和哈屯一模一样。因此,一些专家推测壁画的主人应为成吉思汗。
这就是阿尔寨石窟寺中最珍贵的壁画之一,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图,经专家初步认定:这组图表现的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及四个儿子,并排坐于高台之上,台下置放着供品,接受人们礼拜的情景。中央白色台座上绘有8人,左起第三为圣主成吉思汗,环绕在其周围的3女子自右首依次为孛儿贴哈屯、忽兰夫人和也速干夫人。成吉思汗左方的4男子当为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
阿尔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画,历史悠久,瑰丽多彩,是该窟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壁画多为彩色,以绿、红、黑、蓝、白、黄为主,颜料为矿物质,历经数百年仍斑斓如新。也有仅以黑色线条描绘,似尚未完成之作。其中密宗法王图、从一男一女至五男一女的男女双修图、西夏释迦牟尼及供养菩萨像、元代礼佛图等有重要的宗教、艺术价值。壁画风格表明阿尔寨石窟曾是黑教、红教、花教、白教、黄教等各大流派的汇聚地,展现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也为研究北魏经西夏、蒙元乃至明代藏传佛教各派的宗教仪规、信仰内容提供了宝贵依据。出于对珍贵文物的保护需要,这些洞窟是谢绝参观的。















在阿尔石窟目前发现唯一一座十三层汉佛教佛塔。

在环绕山崖的石窟之间,凿有各式造型的佛塔。

阿尔寨石窟山顶平台西北处,有一人工开凿的坑道,下连一石窟,是从地面下挖然后开凿的。这眼窟也是最耐人寻味的——是否此窟即为图中之墓葬,曾为成吉思汗逝世之后的停灵之所呢?根据28号窟壁画内容和史料记载,专家研究认为是成吉思汗灵柩停放的石窟。

阿尔寨一词,蒙古语意为“隆起的”、“平地突起的”,整个阿尔寨是一座状似平台的红色砂岩小山岗,高约40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80米,山顶海拔高度为1460米。被称为阿尔寨的山岗其实有3座,即“苏美图阿尔寨”、“伊克阿尔寨”和“巴嘎阿尔寨”。“苏美图”,蒙古语意为“有庙的”,“伊克”是大,“巴嘎”为小,亦即是说,总共有“有庙的阿尔寨”、“大阿尔寨”和“小阿尔寨”3处。这3座山岗以“有庙的阿尔寨”为首居南,“小阿尔寨”居东约1公里处,“大阿尔寨”居北。换句话说,阿尔寨石窟曾是个佛教寺院,是一座集寺庙、石窟、岩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群,创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
阿尔寨石窟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具有较大规模的、坐落于内蒙古草原的石窟,仅此一座。
总体来看,阿尔寨石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众所周知,佛教文化对于草原文化的崛起和发展,曾起过重大影响。而佛教文化在草原土壤上生根发展,并与草原文化相互影响变通过程的许多细节尚有待于进一步揭示。有关阿尔寨石窟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无疑将为北方民族文化史,乃至大漠一带草原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