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清涧河流域子长钟山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钟山石窟现存五窟,依次编为l至5号。其中第3窟为主窟,面积最大,造像十分完整,题汜也很丰富。



主窟左壁有两大龛,上下排列在中部。下龛最大,中为药师佛,左手托钵,右手平放于胸前,结跏趺坐于束腰八角形莲座,座中有狮子一身。左为迦叶,一如弥勒佛之迦叶,作中年胡僧形,跣足,右袒,双手握拳于胸。右为阿堆,著交领衣,作青年汉僧形,双手同迦叶,而不同与佛坛上三尊阿难。上龛亦为三尊像,中为结跏跌坐佛,左右二弟子,尺寸略小于药师龛。壁画上方左右角各刻一倚坐观音,前部还刻有立佛龛,立佛左右各五立菩萨。涅盘图,佛头在右侧,与一般涅盘图不同,佛仰卧于床塌,头顶有祥云,云头端坐有佛,

后壁左右共有四龛较大造像,下二龛略大。右侧下龛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三尊像,中尊头戴花冠,著交领袈裟,左手捧钵于腹际,右手上举,结跏跌坐于束腰方台,或为地藏菩萨。左为弟子,右为世俗供养人,戴帽,长须。下部分列十位供养人,左右相对。壁面左侧下龛的布置与此龛相同,但风化更严重。上部二龛略小,均为一佛二胁侍,其中左上龛为一佛二立菩萨,右上龛的胁侍为坐像,或为二菩萨或为二佛,风化严重。


前壁仍以小千佛像为主,壁面下部中门两侧各刻八尊罗汉,合为十六。罗汉均为坐像,或持物;或结手印,表情或笑或怒或沉思或威严,面相方圆,风格粗扩。生动多变,与一般北宋造像风格不同,但从其位置看,又应是与窟内主要造像同期之作。中间上方刻有五尊坐像,两侧刻有游戏坐观音,左门左侧还开有小龛,分别是布袋(弥勒)三尊像、十‘供养人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门左侧靠门沿的地方刻有一尊小立像,袒露上身,著短裙,双手合十,有肉髻,双耳垂肩。作童子形。
佛坛上八根立柱亦刻有千佛和小龛造像,每根立柱上下排列着18至20排小千佛,其中参杂有游戏坐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十佛和十菩萨立像。后四柱的背面未刻像。中央门洞左右侧过道分别刻有文殊骑狮和普贤骑象龛,其中左侧过道的华严三圣龛分上—卜三层:上层为结跏趺坐的释迦佛和二弟子,中层为骑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以及昆仑奴,下层刻一供养人跪坐云端双手上举,像旁铭文纪年为北宋末的靖康元年(1126)八月。




主窟外壁,即门洞两外侧亦有龛像。西壁是干手千眼观音,观音手臂由内向外分为四层,内层共刻有四十佘双手臂,外层另有百余双手。内层手中各持法器,其中最上二手托举佛像,中二手合十于胸前,下二乎捧钵于腹际。千手观音刻造得十分精致,比例适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由内向外逐渐减弱为浅浮雕。但面相方圆。已不似北宋菩萨的长脸型,从题汜看,其凿造时间已在元代至元年间。
关于此窟的开凿年代,以前依据明代重修碑中所提的为治平四年,近年开窟题汜被发现,它位于窟内佛坛上力·正中部位(窟顶):
“治平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口州界安定堡百姓张行者发心打万菩萨堂,口人百姓等五人:
王信、薛成、冯义、孙有、孙王
打堂已后
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国泰民安,合家安乐。
口口神虎书人雷泽,刊字人李温立记。”
从这则开窟题记中可以看出,窟名为“万菩萨堂”,主持人为当地乡民张行者,王信等五入或为工匠,一如明洪武碑文所称“石工王信……”。
窟内北宋题汜尚有熙宁五年造像汜,位于佛坛右下角:“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本堡弓箭手王龙、王大、贺文友等三人,同发心结,连修下生佛口口口,并妆画已了,请僧庆贺,十月一日,水为供养。”熙宁八年(1075)造像记亦位于佛坛前部柱下方:“口泊同州保捷第二十二指挥使李口,自发乾心,修菩萨一十六尊为供养,皇帝万岁,国太人安。愿亡先父母口多来世,却得团圆。熙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题汜。”元丰五年(1082)七月造“菩萨一堂”题记位于右后立柱正面中部,像为文殊骑狮。靖康元年(1127)造像汜为“靖康元年八月十五日,女弟子冯氏修佛一堂,盖为合寨人民见存者常安常乐,三过诸生大自在。谨白。冯口口。”
从这些纪年题记位置看来,治平四年窟内主要造像已经完成,熙宁、元丰、政和、靖康年只是补造次要壁面的小像。


主窟之西第1窟—F半部被泥沙掩埋,上半部原刻有像。现已严重风化不清。惟前壁有二尊护法天王尚存,二像头戴花冠。身著铠甲,神色威严。左天王上半身保存较好,右手按兵器,右手上抬至左肘处。右天王风化较甚,左手平伸向下。这两尊天王与清凉山2号窟的两天王不同,头盔改为花冠,或许与金取代宋有关。

王窟之东两窟内均为小窟,都有造像。第4窟的造像主要集中在右壁,上部前端有一佛二弟子十菩萨龛,佛居中间,左右各一弟子五菩萨立像。龛上两端还各有五佛,合为十佛。龛右有北宋政和二年的自在观音像,观音游戏坐于山崖之中,左侧放有净水瓶,下有几位供养人和马。壁面中部左为游戏坐观音,中为文殊普贤菩萨,右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和一佛二立菩萨龛,佛为善跏趺坐弥勒。壁面下部已严重风化。

钟山石窟内现存有两通元代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延安地区的佛教沿革和传派情况,其中所记龙泉祖师及门下的庞大谱系,大普济禅寺所属的众多各地的下院,元代重修该寺的地方官等资料,都是下见于它处的珍贵史料。明初洪武十九年(1386)的石碑则是更直接地{己录了钟山石窟及寺院的兴衰历史,兹录于后:
“延安府安定县重修大普湾禅寺汜
陕西长史司右长史霍均实撰
延安在秦汉时为塞内地,郡多高崖,可谷可穴。郡城东有万佛洞,不知开于何代。其属有安定邑,于郡之北距城二百里俭。宋治平四年,学佛人张行者偕石工王信、薛成、冯义、孙有、孙王,亦相邑之东偏规凿谷建道场,行者发诚,工献其伎,窽其中若堂,旁穿如别室,琢石壁为世尊像,诸佛菩萨若现若涌。法相庄严,一一具足,遂与郡所崇奉相望为胜境。宫于其前,是为大普济禅寺。金泰和四年,宝演曾一修之,中间迭毁迭兴,莫能详考。至元二十五年季,师惠赞主寺,始可汜述,而寺旋废。元统问龙泉禅师以宦族出家,望重禅林,游方至其地,则榛莽丘墟、故址扰在,慨然叹曰:兹富边陲福地,所以卫生灵者宜利且厚,废而不覆坠前人资福是邦之意。于是县宰刘珎请师驻锡:信士洪恽协助、惟勤经营几十寒暑,而殿庑三门岿然并立,栖钟之楼、庋经之室、香积之厨。华灯、幡幢、种种修饰,遂为陕右名利焉。末五十季而兵兴众散。师法防遁迹终南,常惧累世,勤苦之力或由以陨昼夕疚于厥心际遇。
圣明还于乐上,洪武十六年始克旋归,仰视故山,虽幸存不毁而颓垣坏宇震凌甚矣。悉衣械之赀,财施之委,伐木以椽,陶壁以覆,或因或新,克完厥构,清文以记之。余尝观佛氏之宗乎,禅者以无为有,以空为实,色相境象皆幻世。而今浮屠之宫争为巨丽,岂会徒讲经将诱人为善。以先有以竦动其视瞻而为其学者,亦必力于有为而后能超人于无为,足以前者启后者,继独侈于天下,而儒先君子亦往往称道而弗置欤,若是则昉之劳固
宜书也,乃不辞而成其志云。
洪武十九年岁次丙寅。秋八月甲申朔二十二日记。大普济掸寺住持沙门法昉。院主智充、副院智中立石。”
从霍均实这段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窟及寺院的大致过程,依他的记载,该窟是摹仿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石窟而作,即先有万佛洞,后有钟山石窟。这样。和我们在前面推沦的万佛洞凿于1040年左右的康定、庆历年间是一致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