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2014-09-08 09:56:02)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陕西石窟

          位置:陕西省富县直罗镇药埠头村西南5公里处川子河北岸

         年代:唐、宋、明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泓寺石窟又称川子河石窟,距直罗镇15公里。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唐、宋、元、明历代断断续续建造了一千余年,最后建成石如刀切,分布于东西长约70米、一字排列的大小七个洞窟。主洞前有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房。楼前接寺院,院门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额。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第二窟,“三教洞”,明嘉靖年间开凿,有年款题记。窟平面呈长方形,窟顶有八卦藻井。窟后壁及左右两壁处辟有坛基,正面坛基正中为释迦、老子、孔子造像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第三窟,窟平面为长方形,内基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东侧菩萨背屏上刻有宋开宝元年(968年)敦士元等3人共造菩萨像题记。东壁有两龛相连,内有佛、菩萨五尊,旁有唐咸通五年(864年)郑君雅造像题记,并有唐咸通三年(862年)陈公造像题记一处。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第四窟,平面呈方形,中央佛坛上原有文殊骑狮圆雕造像一尊,狮道前有一驯狮昆仑奴,现不存,窟内残存造像残件。窟两壁开二龛,共造像三尊,龛旁有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造像题记三处,窟口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尊金刚力士像,左侧力士头后凿有一自在观音造像。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第五窟,平面呈长方形,窟内结构与2、3号窟基本相同,西边与第6号窟相通,内有隋大业二年(606年)、唐景龙年间(707年~709)、唐贞元二年(786年)造像题记。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第六窟,规模最大,雕像最多,为主窟。窟前有三开间两层木构大殿一座,窟平面略呈方形,窟宽10.4米,进深10.65米,高5.35米。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四角各有1根连顶接地石柱,坛基正面造像为一佛二弟子,释迦佛结跏趺坐于束爷莲须弥座上。佛通高3.45米,其中座高1.59米。释迦佛上方窟顶藻井装饰华丽,刻有“释迦如来”、“秀花供养”8字。释迦佛左侧侍立弟子迦叶,右侧侍立弟子阿难。坛其东侧石柱间,为文殊菩萨,结跏跌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须弥座中央刻狮首。石柱四壁均满刻佛、观音、罗汉及小千佛像,数目达3305尊,主要造像均妆彩。窟内所见题记有唐贞元年(785年)、二年(786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二年(1142年)造像题记。7号窟,平面呈梯形,内坛基上有佛像20尊,窟顶有八角藻井,浮雕有二龙戏珠纹图案,另有龙蛇凤麟及花草纹图案,此窟为明、清时开凿。石泓寺石窟年代之久、规模之大、造像之多、雕刻之细远近闻名。明嘉靖延安知府刘汝作诗赞曰:“飞阁撑云贱,清泉绕茂林”,“丹崖双绿水,梵室倚苍峰”。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第七窟:窟内后部及左右两侧有石台,造像无存,窟顶前部有八角藻井,并有蔓草和二龙戏珠图案,后部刻有龙、蛇、凤、麟及花草图案,均似清代造作。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富县石泓寺石窟
   富县石泓寺石窟,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使其石窟有着独特的风格。每尊造像无论从雕刻和设计上讲,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四桩及窟壁刻的小佛像,排列有序,遥相呼应。神态各异,浮雕自然流畅,每个主像雕刻刀法细腻,比例准确,衣纹线条流畅舒适,看起来极富质感。正如碑文所述:“石泓寺远观者丛林山岩,近视者佛地洞天”,真是鬼斧神工,从而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