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
年代:清
级别: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旬邑县城东北10公里处有一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叫唐家大院,其雕梁画栋十分漂亮。特别是砖雕、木雕、石雕堪称“三绝”。 唐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当地唐姓财主的私人宅院,现存两进相毗连的三院和其它两院共五院房子、150余间、1483平方米,以及三品盐运使唐廷铨陵墓和石牌坊各一座。用砖全部水磨,一人一天只能磨两块砖,若磨不平则必须另磨。 所有建筑均为木、石及砖结构,不但基础牢固、坚实,而且每座房子均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亦用石灰、糯米汁浇灌,整个建筑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整个庭院,屋顶脊卧兽飞,檐牙勾啄。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巧夺天工,门栏窗棱玲珑剔透,堪称古建筑艺术的典范。 唐家所享用的一切都是不惜花费巨资,千方百计购买或掠夺
而来的。他们家各种各样的摆设家什,多用楠木和退光漆制作而成,经100多年仍透明发亮,还有重金购置的夏撙、周鼎、汤盘、玉灯和珊瑚树等。可惜几经沧桑,大多已散失。


唐家发迹人叫唐应弼,经过经商致富后传至重孙唐景忠手时,财富已到达“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的地步,商号遍布全国13省。旬邑清朝称三水县,是因为县城旁有一条三水河而得名。所以那时‘三水唐家’名响半个中国,成了财富的代名词。唐家在乾隆60年(1795年)曾被报为百万富翁,并在朝廷造册记录,在清代家产超过百万的需上报朝廷进行登记,乾隆皇帝举办千叟宴,唐景忠受邀参加并被恩赐七品官。从此,唐家和官府结上对子,它上通帝王,下结官吏,生意更是如日中天。到清嘉庆年间,人口只有66口人的唐家,服侍的下人达到了165人,平均二个多人服侍一人。66抬莺歌牌大轿子(相当于国产红旗轿车)供出行,平均一人一抬,“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锣道”。唐家从道光五年开始修建唐家府邸到同治七年完工历时43年,共建大院87座。工匠人数最多时达到了3200多名,足见其场面宏大奢华。从嘉庆,道光,同治,光绪一百多年里,唐家子孙考取和捐出的功名、官衔多达36人。最高的官为唐庭铨官至三品盐运使。到清朝末年唐家逐渐败落,到如今87座院落仅剩下五座院落。子孙为生计开始变卖房产、田地,家产散失殆尽。此村虽称唐家村,但村中已无唐家直系后裔了,有的也只是一些出了五服的亲戚。这大概是唐家直系后人看到家族的没落而无力力挽狂澜,无颜亏对列祖列宗而远走他乡。


北面2院为两进三院相毗连的庭院。其中两院各分前厅房、中厅房和后厅房3座房。前、后厅房均为两层,中厅虽有一层,但与前后厅房同高。厅房之间均为对檐厢房。屋顶脊卧兽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墙壁为水磨石、砖,嵌以木、砖、石雕,精美细致,巧夺天工。庭院中全部上覆铁网,网下原本应悬铃铛为夜间防盗。整个建筑群落布局合理,浑然一体,具有北方民间建筑的鲜明特色。
这个院用于日常会客和祭祖。






这个院是主人和家眷们居住的院落。两层建筑二层为小姐居住的绣楼,一层为老夫人居住,院中左右两间是主人居住的卧室。屋面铺设有防盗网。






左右两个门通向二层绣楼,一层为老夫人居住。



第二进院落










南边第三院要比北面两院简陋,估计是当年下人居住的地界。院中还保持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阶级教育展览馆时的泥塑。





唐家墓园出土的部分墓志铭

第四院位于此前三院西北,保留下来规模不大,现在为石刻展室。















唐家历代受到朝廷褒奖的石碑。

大院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遍布全院的砖雕和石雕,一进门就被这雕刻精美的土地堂吸引。工匠将土地堂雕为仿木歇山顶式,屋脊为蟠桃缠枝牡丹脊;檐下斗拱间分雕梅、兰、菊;门楣圆雕蝠、鹿、兽,自然是寓意福禄寿;底座为海水须弥座,中间刻有倒悬蝙蝠,取“福到”之意。















金玉满堂图和着棋图

富贵长寿图和求学图

唐廷铨墓就位于唐家大院东北3、400米处。
唐廷铨为唐景忠的侄孙,属唐家第六代。唐廷铨通过自己努力考取功名,最后官至诰授奉政大夫、晋授中议大夫、钦加盐运使司盐运使衔,正三品。唐廷铨故于泾阳,棺椁运回旬邑后先停灵3年,期间其子唐鸿序为他精修墓园,直到咸丰三年(1853)四月才得以下葬。墓园面向东南,占地近3000平方米。


石牌坊是庵廷铨死后,历时5年,花费巨资精修而成。属三间四柱五阁式建筑。高约10米,宽7米,分5层,使用石柱、石梁,由数百块雕石建成。每层以飞檐重拱连接。三道门各书石刻楹联、横额,中央顶端悬“圣旨”二字,坊的正中间上枋心的南北两面深镌“皇恩湛泯”四个大字。坊中图案从题材来看有山川风光,楼台亭阁,人物故事。除此而外还有狮、龙、虎、鹤、行云、牡丹、梅花、松石、竹兰、宝桐花、唐蔓草以及商、秦金石图案等。坊柱基上雕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七情备具,诙谐诡谲。整个石坊结构严谨,布局疏密适度,雕琢精细,刀法娴熟、多变、流畅,图案相连,生动活泼。显示了民间工匠相当高超的艺术魅力。













墓室北面为灵柩安放厅,砖拱卷顶,木板贴面、砚石为门。两侧为东西耳房,重檐飞拱,为陪葬品安置之所。

南端墓壁,嵌有石屏4幅,上下左右分多层,雕刻二十四孝等图案。因为石屏是用砚石雕刻,石质细腻,加之游人多年拂拭,已是光可鉴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