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金龙村
年代:唐、宋
级别: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空寺位于县城东川2公里处茹河南岸的石佛湾,属金龙村所辖,凌空高悬30多米。置身其上,面临齐刷刷的崖壁,有如登云驾雾的感觉。窟群长200多米,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石空寺筹建于北魏,开凿于隋代,唐初开始造像,经明清两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灵官殿、三教宫、百子娘娘殿、僧房、药王殿,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处释、道、儒三教并存的石窟群。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水灾冲毁而重修,有现存碑文记载。全寺东西走向,凌空婉蜒,地势险峻。现存8个石窟,内有石雕佛像13尊,原有泥塑神偶25躯,现全部损毁无存,壁画数十幅,现仅留一副。这一石窟群,融释、道、儒三教于一体,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文化艺术于一炉,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艺术群。
石空寺又一个很鲜明的特色,就是寺内的“三教并存”雕塑历时千年而香火不衰。寺内“三教宫”内,供奉着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尊塑像。当地文人称“窟内释、道、儒三教杂处一堂,分享一隅,虽不似峨嵋、崆峒、孔庙的专精化一,却也别有一番异趣。”
现窟内雕塑全毁,仅留一米宽三米长的横幅壁画一副,壁画上,绘着“十三男女图”,中有仙人、高僧、道土、尼姑等。
1号龛呈长方形,长约12米,高约8米,内正中雕一佛两弟子,两菩萨,佛高4.7米,弟子和菩萨身高3米。《镇原县志》记载:佛像端庄而立,面型丰圆,抿嘴,粗眉,眼平视……
一号龛中的释迦牟尼佛
弟子摩诃迦叶、阿难和文殊、普贤菩萨
2号龛同1号龛大小相仿,内雕“大日如来”、即是释迦牟尼佛)、东方阿閦佛(另说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佛和四菩萨。佛皆立式,高4.7米,均袒胸曲肘,抿目闭嘴,螺髻高耸,面型丰圆,造型与1号龛佛基本相仿。菩萨高3米,分别立于诸佛之间,其体态亦同于l号龛菩萨,只是双手捧物于胸。现靠一号龛的立佛上部已毁,仅留下半身,其余佛像基本保存完好。
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
南方宝生佛和大日如来”、即是释迦牟尼佛)
东方阿閦佛(另说药师佛)已毁和南方宝生佛。
东方阿閦佛(另说药师佛)和南方宝生佛之间的菩萨。
1号龛和2号龛之间相距3米,隔壁有甬道,人可通行。
在2号龛的洞口上方,雕凿一座l米高的佛像,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祥云缭绕,表现出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
在2号龛的东壁上有一则《石空寺公地碑记》,是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刻立,字迹矫健。朗朗可读,因文中有“防于大宋之国延及隆庆之年”等文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窟开创于宋代,后世历有维修或扩建。

石窟造像均为石胎泥裹,色彩绚丽,形象逼真,器宇轩昂,仪态传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石空寺石窟的造像风格突出表现了宋代石雕彩绘泥衣造像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造像形体和神态更多一层世俗化的内涵。从窟内现存的石雕彩绘泥衣造像中来看,佛像仍显肌体丰腴之美,造型上依然有着唐代雕塑的印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