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中国住房保障欠账太多
(2007-12-26 18:00:04)
不久前,建设部专家张永岳在某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建设部正酝酿重新设计我国的住房体制,我国住宅体系可能会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人群完全由政府解决住房问题,一部分人群以市场方式解决,中间部分以市场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现有的住房体制的确需要重新设计了,这是因为,从整体性、协调性来说,现有住房供应体系的混乱局面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责任不明确,另一方面严重导致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和谐。重新设计住房体制,就是要梳理无序的现状,让保障的归保障,让市场的归市场。
建设部酝酿的“三分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在政府保障和市场化之间,根据中国现状提出了“市场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即半市场化)的第三条路径。因为政府保障和市场化不能解决中间层的住房问题,而中间层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但是,“三分法”在划分时,只是笼统的提出保障、居住、商品化共存,并未提出比重问题,到底是以保障为主,还是以居住、商品化为主?如果比重问题不解决,继续让地方政府自行裁量,就等于新设计的住房保障制度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在利益惯性的影响下,地方政府还是会倾向于商品化。如此,就和目前现状没有两样。
在笔者看来,不管如何划分住房体系,必须在一点上要形成共识,即用“保障”思路来主导新住房体制。可以说,只有“保障”思想贯穿新住房制度始终,不管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问题,还是社会和谐问题、经济安全问题等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首先,“保障”在过去亏欠太多。虽然早在1998年房改时就明确用经济适用房来保障绝大多数人的住房,但实践证明过去的“保障”制度流于形式或被过度商品化冲淡,以至于出现越是高收入者越是在现行住房体制下获得超值收益,越是低收入者就越是无法改善自己困难的居住条件。总之,“保障”制度在过去欠账太多,有理由来弥补。
其次,政府现在有能力来“保障”了。过去住房保障力度不够,一方面也是因为能力不够、经验不足。现在,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自然排在第二位。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中央财税连年高增长,还是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中的收益,都有能力来支撑“保障”制度了。况且,保障并不意味着都是资金投入,设计灵活的政策让社会其他力量参与进来也能起到保障的目的。
再次,“保障”实际上符合多方利益。对低收入者不言而喻,从中间阶层角度来说,过去很多已经变成“房奴”,现在不能再驱赶到商品房市场了,也应该纳入保障范围。对高收入者来说,会因为低收入者和中间阶层不会拥挤来“哄抬”房价,更能从容地买房,而且买房成本也会降低,比如,英国的公屋计划就对房价冲击很大。
而且,即便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如果想通了也会笑逐言开。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只有当所有人安居乐业,既能少去麻烦,更能赢得政绩,因为中央最终对于地方的考核,民生问题是最主要的指标。从开发商角度来分析,至少会降低民愤,现在因为高房价点燃了民愤,引来各种调控和指责。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新住房体制所提出的“三分法”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建立一套以“保障”为主,市场化与半市场化(市场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为两翼的住房模式。只要“保障”制度落实到位,高房价等问题自然会化解。
可能一些人会认为用“保障”来主导新住房体制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说资金、土地等,但作为新住房体制,必须要从民生的角度用全新的思维去设计,否则住房问题依然矛盾突出。而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办法,除了保障还是保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