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部委正在部署房地产市场全面“反腐”之际,素以大胆敢言著称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在南京分析“宏观调控下的中国楼市”时,也不谋而合地指出,调控楼市最根本的做法是反腐。(《扬子晚报》报道)
的确如此。楼市腐败已经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的重要阻力。虽然说,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但相对应的楼市权力监管并未跟上节奏。既导致了从上到下的诸多不满,也让今日之楼市处于“调了白调”的尴尬状态——国家发改委3月份的房价统计显示,70城市新房均价同比上涨6%,其中深圳上涨10.7%,长沙上涨10.1%,北京上涨9.9%,广州上涨8.6%。不但使反腐成本不断在加大,而且反腐行动如果不彻底,反而打草惊蛇,助长了腐败行为的抗药性。
郎咸平认为,房价上涨的原因既非地产商暴利、政府地价提高,也非游资介入,其本质是“腐败”。这种截然把暴利、地价、游资与房价上涨分开的观点,笔者认为尚需探讨。应该承认,地产商暴利、政府地价提高、游资介入之所以存在,既与楼市反腐不力关系紧密,更与房价持续上涨关系密切。至少说,高房价、高受益为官员腐败、地产商暴利等行为提供了诱惑。
其实,调控楼市不力,既有腐败这一因素的影响,也有楼市从土地出让、项目审批、银行贷款到销售环节等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正是因为制度安排的诸多不合理,才有了一个项目需要跑规划、国土、建设、房管、工商、税收、交通、环保、卫生防疫、消防、地质勘探、园林、人防等多个部门,托各种关系,要盖一大串公章的现象。
这样的制度安排的本意是层层设卡,避免权力独揽,让楼市权力在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运行,形成一张权力之间互相监督、制约的网络。但是,这一制度安排的良好初衷并未如人愿。相反,“土地关系网”、“金融关系网”等官商勾结网络越张越大,越来越不易被捅破。把权力监督的关卡变成了吃、拿、卡、要的关卡。我们必须清楚,是由于不合理制度导致了腐败,而不是由于腐败产生了不合理制度。
正如中新网4月17日报道的那样,之前担任房地产主管部门的一些官员,退休之后又担任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学会负责人,在许多房地产项目中扮演土地中介角色,进而导致开发商不惜百万年金竞相聘请。这就是官员离退休制度安排的不科学之处,至少为一部分行为不端的官员创造了二次腐败的机会。正是因为制度设计让一部分官员“离而不休”,才有了这些官员有继续发挥残权余力的机会。要知道,很多国家为防止官员们离开岗位时携带权力资源,建立了离职官员从业限制与职业回避制度。而这些回避制度在我国还是空白。
还有,滋生楼市不合理怪相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财税制度的不合理。尤其是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在税收上吃“小头”,收入来源委琐导致地方官员集体哄抬地价、房价。
房地产制度缺陷的另一个现象是权力运行处于灰色地带,既乏权力监督,又乏权力约束。某开发商曾坦言:“部门林立,表面上环环相扣,但却很不透明、很不规范。如果我们不一个个上门去烧香,当官的就会拖,楼盘开发是资金密集型的,哪个环节都拖不起啊。”也就是说,如果楼市权力运行通道不阳光,必然增加楼盘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都要买房人来埋单。
因此,在反腐的同时,或者在反腐之前,首先要从制度上着手,用尽可能完善、科学的制度把那些涉及权力寻租的环节削弱或者取消,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同时提高执政效率;其次,通过调整制度安排,把先前开发商竞相聘请下海土地官员的现状,努力改变为开发商围绕房子质量、价格竞争的局面。总之,调整好公开、公平、合理的房地产制度,既是楼市调控的基础,也是楼市反腐的根本。
注:本文同时刊登于5月15日出版的《楼市》杂志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