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短期有购房意向的买家而言,要么忍痛出手,要么忍痛等待。因为最近一系列消息传递出这样的信号:房价高烧短期难退。据《北京现代商报》8月3日消息,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北京市上半年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仅有798.6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7%。
同样是8月3日,来自《新京报》的消息也证明短期房价难以退烧。消息援自北京市建委官方网站,数字显示,7月份,北京共有47个住宅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这些住宅的均价已经达到了10236元/平方米。其中,19个项目的单价在万元以上,比例高达40%。
竣工面积缩水就以为着供应节奏放缓,短期供应面积相对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房价短期不涨才是怪事。这些数据披露后,房地产行业内人士多指责是楼市新政导致开发商怠工,进而导致竣工面积下降。
更有数字证明了这种观点。另有消息传出,据称建设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北京606个未拿到开工证的项目正在做规划调整,估计这些项目大部分将推迟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笔者以为,既有政策本身缺乏合理衔接的问题,更有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低的问题。譬如5月底出台的九部委新政中提到的“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必须占建设总面积70%以上”的规定,其中90平米含混不清的概念就让业界猜测了许久。时至今日,北京等很多城市涉及关键环节的细则还是没有出台,如70%是北京房地产主管部门总控,还是让各区县去控制,或者按楼盘比例确定,总之还处在猜测阶段。房价高位运行、竣工面积缩水、短期买家着急上火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购房人。
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的制定,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同时,是否就应该忽视一部分人的短期利益?很难相信,均价超万元的项目占绝大多数,会在短期拉低房价?也很难相信,政府这样的效率和措施不是在为开发商捂盘创造契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市场表现,正在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担心——房价不但难以退烧,还有继续高烧的可能。因为只有供应量加大、市场竞争充分,才能真正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否则就是物以稀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