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收到的生日礼物

(2008-12-30 17:30:21)
标签:

文化

今天收到的生日礼物

  

出版前的清样我已最后改了一次,这是编辑袋鼠下午给我的封面小样。

《电视往事》,2009年1月漓江出版社出版。

感谢紫禁城影业总裁、《电视往事》总制作张强作序。

感谢特约策划张万新的劳动。

 

          电视往事是我们共同的往事(序言)

                          张强

 

 

隐藏在这本书之后的,是一个大工程。本书作者作为北京电视台大型专题片《电视往事》的撰稿人,参加了这样一个“想象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30年来中国电视剧振兴历史的几乎主要参与者和众多的见证人)的工作,按照作者的话说,这是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一番“编织”,将长达50年的记忆搜寻、回笼、整合,形成了这样一个文本,再借助于电视的工具和电视传播的平台,进行了一番影像的还原。我欣慰地看到,电视片的诉求达到了目的,取得了预期的收视效果。这部作品不仅在北京电视台,而且在全国众多电视台播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电视片的影响甚至散播到台湾, 赖声川先生辗转索求此片,如愿。我想,众多方家所关注的,倒不是工程本身的浩大,而是我们所忠实反映的能量巨变的过程,作为当代中国人精神演化历史的真相之一部,本身就具有惊人的神奇性,也是中国文化未来之路的鉴照。

电视往事是我们共同的往事,电视的历史本身就蕴含着影响中国百姓生活进步、价值观嬗变的文化线索。

作为一个电视人,首先怎样考虑的是将这个专业内的历史同大众的生活记忆融汇,这样去反映其本质,展现“小屏幕与大社会”的互动,才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样范。在我看来,电视记忆与“人民记忆”实现嫁接,才契合事物的本质。

在电视片的策划阶段,我和本书作者宋强接触的时候,发现他对电视文化的理解也令人惊奇,他没有像一般知识分子那样疏离电视,而是尽可能深入到电视文化内部去把握媒介的本质,他的态度表明他没有以先入之见对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魅力进行贬低,而是把电视当成了理解当代文化的有效工具。

因此,我们欣然认同了作品对电视往事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解说。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往事,共同的情感征程。

我非常赞同“往事”的叙事路径,对广大读者而言,也更愿意将电视往事理解为平民百姓的往事。这是一部电视发展史和传播史的记载和情感回忆,但又不是一部拘泥于专业范畴的资“业内历史”。作品的最大看点在于,它纳入许多鲜活的感性的材料,也就是几代人情感体验的元素。通过这样一次回溯,讲述30多年直至50年间中国人的精神旅程。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电视在本质上是一件时间工具,它的核心价值是岁月,岁月不是那个单独个人的私生活流程,而是群体生活的容器,我认为,岁月回顾也许没有历史精确,但绝对比历史感人。所以,当我们跟随“往事”脉络去重新经历那些画廊、那些戏文,仿佛经历了许多历史时期、城市年代和心灵状态。而所有这些景观最终又回归到一个源头,一个独特的不太可能重来的日常生活场域,一些几乎被我们忘却的共同情感得到唤醒,并步调一致地重新回来。因此,在这本书中,电视往事其实是人与岁月的故事。

读者们将注意到,这些曾经被电视回放的往事现在转过身来回放电视时,很多并不久远的故事和情节都具有了梦一般的性质。每当一个个体在梳理这些往事时,某些动人的时刻“昨日重来”,就像片中的那种形式,主持人仿佛处于讲述一个普通传奇的说书人的位置,连我在回头再看作品时,忍不住想要跟随“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一个修辞学开篇兴奋一番。

原因很简单,电视往事是我们共同的往事。

然而,电视对于中国百姓来说,确实并不久远,很多东西讲出来,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如同刚刚发生。严格地说,《电视往事》涉及的还不是纯粹的大众文化史,有更加广泛的领域要探索,这部作品试图巧妙地证明电视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和生活发展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很显然,这里并没有把历史简单地看成是电视作品的背景。相反,对电视作品的选择性点击,主要建立在作者对将近30年以来的经济和社会事件所引起的重大历史动态的观察之上,他要以讲述往事的方式来强调电视与百姓生活、电视与当代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书对电视作品的点评及其对当代问题的评论是有着一定个性的,但没有把具体的人和事当成批评的靶子,而是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和客观。作者力求做到的仅仅是要求自己尽可能一语道破关键所在,因此,评述一点都不繁琐,也不含混。很多文笔优美的变奏都是从这个基本旋律中产生的。

 

电视往事是中国百姓的梦幻时间。人们完全沉入影像的迷宫中,肯定已经发现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里其实遍布着日常生活的生动密码,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其中最迷人的那些片段挑选出来,擦去岁月的尘灰,揭示出它们与百姓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把它们按年代顺序排列整齐,完成了一部简明的大众文化生成史。

编年体的《电视往事》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情感共振性的“视觉简史”。

 

(作者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裁、北京电视台副总编、专题片《电视往事》总制作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到了北京又
后一篇:近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