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一篇旧文 《中国美食地理》卷首语

(2006-12-10 20:52:49)

     春节,连接记忆的一种方式

 

我和几个朋友曾经写过一本《人民记忆50年》,试图用画页、音响和民间习俗的流变表现中国人生活进程的鲜活的一面。由于资料的缺乏和精力原因,这本书没有照着自己原先设定的路子写——本来是想选择50个除夕前后的生活场景的切片来重现我们心目中的人民记忆的。这是中国人生活中最聚气的场面,它的色香味(包括响动)冲击我们的记忆,它的蓄势(这过程像母亲挂在风口中的腊鱼干肉渐渐变得琥珀般醇厚透明的渐变)足资人去期待它的午夜绽放。

农业社会的传统,使得这个时候成为飨用劳作成果的一次亲友盛宴:我记得在胶东农村看舅母在石板坡上打年糕的情景,更记得父亲带着满足的神情油炸各种丸子馃子的动作,我也曾看到一个宁波老人,如何去细心地整治他那几条青灰色的鳗鲞……20世纪70年代视觉味觉的顶峰是:在大地的喧闹声里,贫民小户人家的锅里煮着肉,为让性急的孩子稳定情绪,大人往往在盛宴未开始之前,给他们预先切出一小碟酱红色的肉食……

怀念这些,只能说明我还珍惜着那种固有的蓄势以后再美丽绽放的感觉。这种情感是不是过于古旧,是不是过于蒲鲁东式的小生产,任凭诸君笑说。处于一种情感选择和对古老形式的一种眷恋,我选择在家里操作年夜饭。

传统的春节不论贫富,人们的首选还是在家过年,如今这一习俗正在被打破,爆满的酒店预售,表达了年轻一代对轻便生活的选择。但就像时尚的进步一样,在高歌猛进的同时又丢弃掉许多东方式的美好静谧,在这样一个拉面馆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把公共空间作为我们的客厅。我们避免了满地瓜子糖纸的羁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独处,或两人厮守(其实这也是稀有的,更多的是昏昏然打发时日,比独处更不堪)。这可能涉及到更深邃的自由的话题了,当我们以我们的机智和统筹能力为自己争来空间和自由的时候,我们会尴尬地发现并没有更好的东西来填充这个空间。

因此我不想对“实际比形式更重要”的议论再多说什么,传统的方式正在丧失人群,换一种方式说:一种无力的生活方式正在统治越来越多的人群,这恐怕也是我们越来越不快乐的原因。

春节是一个连接记忆并预示未来的时空盆子,它聚集了诸多如膜拜、等盼、和解、舒放等言不明道不清的内容,随着人物的渐次出场和消失,完成着一个个有形或无形的仪式,这是一个人生大戏里的甜味的过场,它牵扯着人最柔弱的情感,不需要太过的锐痛而会让人品尝鲜明的体验,在舒缓的行进中暗地里为刻苦的生命解乏疗伤。而轻便主义的选择,使我们鄙薄这些细微处和感性处。我们不是沐浴春风,而是选择苍白无力。

当然,过年呈现给我们的信息,不止在于年夜饭的精心给人的感动,它的局面有点类似刘白羽评说《红楼梦》的一个用词“涟漪说”,这人间情感的涟漪,在饭局的时空内外波动,即使是曲终人散都缭绕着一种回味。在宁荣府的年夜饭里,我们看到序曲,展开,看到台上台下,我们追寻着某个人的芳踪,进入一个偏院,看到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这个人间福地的核心,元宵滚热,笙歌曼妙。而在另一处,老婆子嗔怨着一帮可爱的女强盗:为什么不自己去打开水,哪里就走大了脚。空间时态的微妙处和曲折处,织成了更有家园感的信息平台,这里面的婉妙,和美食的充分知觉调动道理是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