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随笔文化杂谈 |
分类: 乱红飞过 |
三桂亭与陈氏家风
文/晏建怀
陈尧咨《题三桂亭》诗曰:“不夸六印满腰悬,二顷仍寻负郭田。当日弟兄皆刷羽,如今鸿雁尽摩天。扶疏已问新栽柳,清浅犹寻旧漱泉。大尹今来还又去,夕阳旌旆复翩翩。” 这是北宋状元、官至武信军节度使陈尧咨所作的一首诗。
明朝人编纂的《陕西通志》记载说:“三桂亭,在长安城南,宋谏议大夫陈公之别墅。三子尧叟、尧佐、尧咨皆登科,故亭因以名。大中祥符间,尧咨知永兴军,书诗于碑,至今犹存。”可见,在明朝的时候,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的三桂亭仍在,陈尧咨所书诗碑亦保存完好。不过今天,三桂亭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了,诗碑更是无迹可寻。
陈尧咨兄弟三人,尧叟、尧佐、尧咨,都考中了进士,长兄尧叟和少弟尧咨分别高中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的状元,尧叟、尧佐还先后官至宰相,一再引起朝野轰动。尧叟状元及第时,宋太宗特顾左右,问这是谁的儿子,侍臣说陈省华,宋太宗立刻给陈省华加官太子中允,给予表彰。
陈省华后官至左谏议大夫,在长安城南的潏水之滨,置陈氏别墅,别墅中建三桂亭,即取三子登科之意。后来,陈尧咨知永兴军,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特作《题三桂亭》一诗,勒石刻碑,以为纪念。
陈尧咨此诗作于大中祥符(1008—1016)间,这个时候,陈尧咨知永兴军,为守土一方的封疆大吏;其长兄陈尧叟,已于1012年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官居宰相;次兄尧佐为工部郎中、御试编排官。兄弟三人,皆在仕途顺利、春风得意之时,故诗中有“当日弟兄皆刷羽,如今鸿雁尽摩天”之说。
陈氏兄弟三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出息,与父亲的教育得法是密不可分的。陈省华,北宋阆州新井县人,县城即今天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该镇东北方有一天然岩洞,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据说,三子幼时,陈省华让孩子们带上日常用品,到漱玉洞中专心读书,要求十分严格,倘不认真,甚至棍棒侍候。漱玉洞如今还残存一突出小石锥,相传为陈氏兄弟当年“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留下的遗迹。
陈省华后来调任济源县(今河南济源)任县令,县城有一座延庆寺,环境幽静,适合读书,陈省华又把三子安置寺内。每当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儿子们埋头读书,母亲冯氏,则夜夜陪读,《二十四孝图》中的“冯母烧夜香”,说的就是冯氏陪读的故事。
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三个儿子相继金榜题名,全部中了进士,包括进士出身的父亲陈省华,陈氏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两个状元、两位宰相,遂有“一门四进士,兄弟两状元”的美誉,陈家家教因此远近闻名,更成了后人追慕的对象。如今,陈氏故里还留下了三陈街、三元街、状元坊、读书崖、状元洞等纪念景观,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陈省华之所以将三个儿子塑造成为了品学兼优的时代典范,督促孩子们刻苦攻读是一方面,而重视道德修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南宋朱熹、李幼武所撰《宋名臣言行录》一书载:“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陈省华家有劣马,无法驾驭,踢伤咬伤了人,一天他发现马不见了,原来是儿子陈尧咨看马咬人,卖给了商人。陈省华赶快叫来儿子,教训道:“我们这等人家还制服不了的马,商人怎么能制服?卖给人家,那等于移祸于人啊!”于是命儿子退钱,把马赎回。
为了避免“移祸于人”,一匹脱手卖出去的马都收回,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具备诚信、仁义的品格,必然负责任、有担当。而这,也不过是陈省华众多呕心沥血教子事例中的一例罢了。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教育,让儿子们不仅学业精进,而且品格优良,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影响当时,扬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