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焦虑的家长和学生:艺术学习不是学技巧是感受灵魂

标签:
杂谈 |
@dino摄影师新视线:舅舅家的那面墙上,今天还贴着表弟10年前为高考时的素描手稿,明天就要拆了,变成消失的历史
以下是我在微博上跟观念摄影艺术家马良的对话,我每天看他的微博,正在进行的上海双年展有他的作品,他把工作室整个搬过来了。
马:我也画过无数早被遗弃了的素描,应该有数以千计。他们都不值得一看,因为里面一点灵魂也没有,不止我的,所有我这一代学生画的素描都是,这样的艺术教育是残缺荒芜的,那些素描画得好的后来都成为了刻板的中年人,然后他们继续教下一代孩子在纸上复制这个世界,却从来没有教他们爱她,甚至恨她。
我:有个问题问@马良 现在的艺术院校还是这样吗?直觉是更糟糕吧,而且比你小时候贵得离谱.从这块盐碱地长出来的你,是怎么幸存的?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质疑的? 现在有天赋心怀理想的艺术少年,你建议他们怎么学? 去哪里学?
马:我一直想证明他们是错的,我是有才华的,后来开始学着写东西,还自学电影美术,总之在战场之外找到自信。我希望年轻的艺术生要知道,艺术学习和其他所有学习最不同的地方,她是唯心的。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学会技巧的同时,要学会去感受。所有的学习,应该注重于体验本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艺术院校)据说现在更糟糕,而且一周的学费相当于我们那时一年。招生那么多,学生的素质也不如以前吧。但比较好的是,这一代青年善于自学,互联网给了他们很多新的学习可能,这一点上太让人嫉妒了。我在这片地里长得不好,早先属于成绩差的学生,后来渐渐好一点。那种学习上的自卑感,现在想来也是有用的。
马良微博
iam錢大包 我就是所谓的艺术学校出来的,一点“艺术”也没有,学院商业化严重,老师也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学费贵得不是一般的离谱,想想一年20000,据说现在还在涨学费!我想不出来,我的学费交给他们得到了甚麽,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德国教师教摄影的,他没有教给我们甚麽摄影的技巧,只是让我们想象 (11月6日 10:20)
iam錢大包 从身边任何小的东西注意它的灵魂,都是艺术。
迟卉黑小猫
老师非常稀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很幸运找到了一本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开始自己学着画画。不过似乎不太适合小孩子的样子。我生命中的前二十六年都学着生存,如今才开始画画,却觉得平静而且快乐。
(11月6日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