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儿”的角色太投入,阻碍女人心理成长
(2008-11-18 15:31:15)
标签:
杂谈 |
“父母家太温暖,找男朋友没动力”引来很多评论,有些人没看懂,以为我谈的是“单身好还是结婚好”,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讨论,单身结婚是每个人的选择。我从来也没有兴趣做这个比较和讨论,引起我的注意的是,在职场上的“女强人”,在感情生活上,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注意是情感依赖,不是经济依赖),过度严重地扮演“女儿”这个角色,心理上迟迟不肯断奶。
“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感觉自己就是这样的~我只想在爸爸妈妈的家里呆着,真的好温暖。我跟父母说过我希望一直这样,我们仨永远在一起~”——一个跟贴。
谁都知道,“我们仨”不会永远在一起,父母会老去,尽管他们现在还挺年轻(60出头,50多岁),还有很力气照顾他们的女儿,也没什么大病。但是,几年后,他们就会经常出入医院,需要这个女儿伺候在病床前,就象我现在的生活一样。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仨”不是“他们两”照顾“我”了,而是我要从体力上心力上经济上全面照顾“他们两”了。这可不是那个享福的小女儿受得住的。
来跟我面对面做心理咨询的顾客,以外企私企国企的职业女性居多,在工作上她们都很行,可是当我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却发现很多女性缺乏独立的人格,三十好几甚至结婚生子了,还老把父母挂在嘴上。有的,几乎就是从父母的托管直接转到了老公的托管,而婚姻不是托管的关系。不平等的关系,最后导致失败的婚姻。比如,一个月入两万的女人,离婚后卖了自己的房子,挤到父母狭窄的两室户里。每天跟她的母亲争吵不断。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茫然地看着我说:“我不是离婚了吗,当然要回娘家去了!”
还有一位月入四万的三十几岁高管女性,单身,一直跟父母住。每月工资如数交给她母亲托管,她母亲并不懂任何理财,只是帮她存起来。她不敢有任何高消费,因为她母亲永远怕她花钱。前几年还催她结婚,现在不催了,反而说:“我看你也嫁不出去了,那就更要多存点钱,养老啊!”这位女高管认为很有道理,也就努力地存钱了。
一个人长大的标志就是脱离父母的家庭,从经济上和心理上,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女人从小到大的“断奶”关键点有这么几个:
1。15,16岁时期的青春叛逆期:你第一次发现,父母的话不见得都是对的。
2。18岁高中毕业上大学,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独自到外地
3。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发生性关系
4。大学毕业工作
5。结婚
6。生孩子
有的女人15,16岁就“断奶”了;有的到了27,28自己生了孩子还没断呢;有的到了35,36,还不肯断,心理上还是个“女儿”,似乎只要她妈还活着,她就永远有个避风港。
在现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女人不一定要结婚,不一定有男朋友,但是,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是一定的。
前一篇:转脱离苦海的前妻给小三
后一篇:回复金丝燕:谁没有迷恋过呢